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挪威的森林》心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心里有一份牵挂,那是心灵的支撑,你永远不知道失去后会是什么模样,倘若你有一颗积极的心灵,那么我祝愿你成功。

就像该书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每一人都活在自己的森林之中,有的人静听鸟鸣婉转的啼叫,近看骨朵婀娜的争芳,沐浴在人性的阳光,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不失一丝惬意;也有人一头扎进浑浊的泥淖,一边慨叹人世的不公,一边在无尽的孤独里把酒做苦。无论如何,愿世人倾听自己的心灵,自得一份萧然。

失去并不可怕,但就怕有一天只剩你自己的时候你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如何跟他人交往,甚至忘记了你自己,是的,你要面对很多:现实,欲望,梦想。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人尽可以被欲望打败,但不能躲避现实,可以享受孤独只要别让自己失望,总要拿出自己的骨气,自行料理悲伤却又不会失去前行的渴望。

我不知道,高洁灵魂是否真的胜过欲望,你尽可以忍受孤独,但你终究敌不过溃败的想往。那是悲悯的人心,更是残败的灵魂。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为逝去人痛哭流涕,最终仍要记得,你还活着,你仍然要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爱你。

总之,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2

上周日在上旧书摊上买了一本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大作《挪威的森林》。一周就把它看完了,好久没有这样痛痛快快的读小说了,心中好象有一样东西堵住,不吐不快,总觉得还是随便写几句所谓的读后感吧!

当看到书的简介就知道这是一部年轻人读的爱情小说,已步入中年的我能否读完一点把握都没有,开始的时候无法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但我还是像年轻时一样,认真的读完了,也重温了恋爱时的感觉。这是一部纯情、坦率的小说,成长的苦闷,无奈,恐惧,好奇,令人感动共鸣。正如作者说,有些人会喜欢这部小说,有些人不喜欢,只要是热爱生命,对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欢。 这部小说中人物稀少,写来写去就是那几个人:渡边君、直子、玲子、绿、永泽。故事情节就是围绕渡边君与直子纯美而毫无结果的爱情展开。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读完后我对书中这几个人物的一点体会吧:

1、 渡边:渡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感受强烈的是渡边的“真”,他真实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给别人 ,包括他对人对事的表现,如玲子问他跟几个女人睡过,他都毫不保留的讲给玲子听。接着感受的是渡边博大平和象大海一样宽广无边的心胸和细腻的感情。面对明知是“不正常的”的直子却“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关心,一天一天的写信,而且一直坚持,更令人伤感的是直子并不知道欣赏,却固守在已经自杀已久的木月的伤感中。我觉得渡边对直子的爱情是由替朋友照顾女友的关心同情转化而来。

2、直子:直子有点象我国的《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多愁善感、纤细柔弱,林妹妹一旦走出了大观园,她也是无法生存的。因而无论渡边怎样努力去抚慰,也无法挽回直子因“不正常”而自杀的宿命。

3、 永泽:永泽是唯一可以把持自我的积极的人,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是对现实的嘲弄,游戏人生而已。

4、 绿子:绿子是我喜爱的人物,她真实、率真,简单。绿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真诚与渡边表现出的真诚不管在哪个年代,哪种环境都难得可贵。

5、玲子:玲子的心理不正常和其它人不太一样,她一生的祸福都是音乐所赐。在某种程度上,玲子受直子影响很深。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书中对“生与死”的描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本书一共写到四个人自杀,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书中冷峻平缓的文笔把这些莫名其妙但又沉闷的自杀摆到我的面前,我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是日本人的社会现象还是他们日本年轻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当我们身边的亲友撒手人寰时,每一次的葬礼都让人反省活着的人该如何更好地活着。因为人来到世上只活一次,要让这一次活得有价值。我想可能是这些年轻人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孤独空虚之中,到了难以自拔无人帮助的境地,可能与西方根深蒂固的思想、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受到的教育有关,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到孤独寂寞,有时候也会陷入无尽的空虚之中。孤独、寂寞、空虚是每个人都有的。无论你是达官贵人、百万富翁还是布衣百姓、穷人乞丐都会有,只不过看你怎样去面对?人人都有这种经历,但人人却未必用相同的方式面对。如果你不用正常的平常心去积极面对,那么你将无法走出孤独的世界,那就会像直子他们一样变成了“不正常”的人。现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不也经常听到有的人自杀吗?可能也走进了孤独、寂寞、空虚、厌世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了吧。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3

我喜欢读中国作家写的书,并非中国的作家们的文笔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并非出自于他们笔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读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长。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国文学作品中那些冗长难记的人物名字要好记得多。

可是我却独爱读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著作,不仅是因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我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每每读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时而又偏向悲观主义的性格,总会被勾引出来。以孤独与无奈为感情基调的村上文学深深地打动着我,时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所构成的使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早在大学时期就已拜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书,品读一番。每读一次,内心都感到现实世界如此地虚无缥缈,恍然如梦。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公”的色彩的社会里,纯粹个人的东西被压制得实在太多太多。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如果上升到社会的整个群体,在中国,“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对于大多老百姓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耳畔与意识之中,却未能和它们有过“亲密接触”。这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的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媒体本营为百姓说话,反映民声,传递民怨,却因“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个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压限制而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国这种用“民主”“自由”等美丽外包装下的强权政治之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情况之下,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天朝”的每一个臣民们都会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

当我们的这种感受逐渐趋于清新,当我们明白到与“公”那一方势力对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击石”的行为时,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当与现实无法抗衡时,何不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处江湖之远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边君,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坚忍与执着在那个光怪陆离,喧嚣浮华的尘世中平静地守护着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许对于他来说这是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的精神寄托。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4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2 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5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翻开书,看见自我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我,一个人蜷缩得更紧。永泽说:“人生中无需梦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梦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标在今日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期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我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坚持着自我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职责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一样,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主角。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我。与渡边相反,我对生活充满了十分的热情,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也平稳地走过了二十年,并且将继续热情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仅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景我不了解,可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必须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打开空白之页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挪威的森林》心得篇6

因为作业的缘故,抽时间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听说这是文青们必读的一本书,作为文青与愤青间杂的普通青年的我,从初中开始听说这本书,一直没读过,原因很简单,在初中还在读郭敬明的我,听说书中涉及性描写,就没了读的念头。现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当然现在也还是很肤浅。

告子讲,食色性也。不肮脏,不可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于生物来说,生存是大道理,吃饭,是为了个体生存,上床,也是为了生存,为了种群的基因生存。之前有人跟我说,年轻时对于情色的偏爱是理解感情的一种障碍。其实,性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欲的快乐,对其的适度描写应该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进步。

《挪威的森林》有几处对于性爱的描写,其中我认为最美的描述是直子夜间把自己的身体展现在渡边面前的情景。“我伸出手,想要摸她。直子却倏地往后缩回身子,嘴唇略略抖动。继而,抬起双手,开始慢慢地解开睡衣的纽扣。纽扣共有七个,我仿佛继续做梦似的,注视着她用娇嫩的纤纤玉指一个接一个解开。当七个小小的白扣全部解完后,直子像昆虫蜕皮一样把睡衣从腰间一滑退下。她身上唯一有的,就是那个蝶形发卡。脱掉睡衣后,直子仍然双膝跪地,看着我。 沐浴着柔和月色的直子身体,宛似刚刚降生不久的崭新肉体,柔光熠熠,令人不胜怜爱。每当她稍微动下身子,实在是瞬间微动,月光投射的部位便微妙地滑行开来,遍布身体的阴影亦随之变形,恰似静静湖面上荡漾开来的水纹一样改变着形状。这是何等完美的肉体啊,我想。”星光下的直子仿佛就是一座雕像,是上帝的完美的艺术的杰作,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容亵渎的,我想每一个人都会从直子的身体而探寻到艺术的内涵,而并非是仅仅认识到那是女人的身体。看《挪威的森林》中性的描写,让我有些感觉到性融于生活的本意。村上春树没有像中国一些书籍对性描述采用隐语的方法,而是自然地象山涧水一样叮咚流淌,不回避,不夸张。

说到人物,书中的渡边和绿子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人物。让我感受强烈的是渡边的真实,他不会故意让别人去理解他,他真实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一旦有人因好奇进入他的城堡,他也不会改变自己,还是把自己真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给别人。他面对直子和绿子的感情时也是真实而且真诚的。绿子也同样如此,真实坦率,不矫揉造作,对渡边的感情也好,对自己的性情的展示也好,都那么的真实可爱。我喜欢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喜欢他描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既是保护着独立空间的尊严,又以无比的真诚与他人相连。

除此之外,村上春树在书中能够很坦然平静的叙述生死这件事,也是我看下去的理由之一。如他在书中所言,“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只是生的一部分”。人们往往在生死这件事上显得很忸怩,要么是大肆渲染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要么就是避之唯恐不及。能够坦然谈及生死的不多。这让我想起来自己很喜欢的作家吴念真,不同的是除了坦然之外,在吴念真的笔下,生与死都被温柔地对待。

在书的结尾,渡边和绿子通电话,绿子问渡边在哪里时,渡边环顾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之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作者想表达些什么呢?大概是如他自己所说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15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