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重新审视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读的内容。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这里给大家分享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篇1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假如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考的。
继续往下看,我又发现了一桩“怪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他让后代去选择。我想,假如让我选,让大家来选,会选哪个呢?要么拿着白银万两,逍遥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书楼,世世代代。说句实话,范老爷此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也十分钦佩这个相隔我好几百年的古人。也正因为这样,天一阁留下了。但这是一个难题,我在思考:假如把此事搁在今天,不搀假,谁会铤而走险,谁会选择天一阁,包括我。不过,奇迹般的,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继续天一阁。这是现实,不是故事。
读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片段,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琉斯说:“假如你参战,会战死沙场,但流芳百世;假如你不出征,会平安一生,老死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因为他,希腊盟军胜利了。世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开卷有益”。
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篇2
《文化苦旅》读后感
蝴蝶的美丽源自黑暗束缚中无数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美丽源自相互间剧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辉煌的胜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却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执着,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们勇敢前行的每个脚印里。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历史的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的,而文人们要在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艰难。他们中,有不少人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从此销声匿迹。但也有一些人,凭借着自身的坚忍与顽强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传千年。正如书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独中化悲痛为力量,与低徊婉转中吟唱出了“绿肥红瘦”的绝妙辞章;东坡居士乐观旷达,屡遭贬谪,以乐观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旷远中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远离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东风又起的小楼上吟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歌,万千愁怨在坚强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词帝的盛名。
他们,有着我们不曾深切体味的孤独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坚忍和承受让他们积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终,生命如烟花般催然绽放!
塞外飞沙,冷风拂面,苏武北海牧羊,饮雪吞毡,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载,一颗赤胆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却。远离故国山河,却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个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脊梁担当起人间大义,铸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让他坚守;是责任,让他担当。苏武仿若空谷幽兰,志洁行芳,一股幽香永驻人间。
每当我们羡慕别人的非凡成就时,是否清楚,在这胜利的背后,有着我们看不到的无法想像的艰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付出,泪水,汗水,甚至是我们鲜红的血液,都是取得辉煌胜利的滋养剂。
其实,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坚持、忍耐中的执着才是决定胜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篇3
亲爱的朋友,当你翻开《文化苦旅》,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感慨:余秋雨先生怎的这么有才华?无论在哪个文化景点前,他怎么都能浮想联翩,引经据典?
还有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什么往往也能在登高临远时赋诗作文?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究其根本,在于他们行走时,并非“空手”来的,他们来的时候,早已在行囊里储备了足够的情怀,一有契机,自然就文如泉涌。
李白没有储备足够的傲岸情怀,怎能吟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没有储备足够的爱国情怀,哪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苏轼没有储备足够的旷达情怀,就不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些诗文,不仅在描绘大好山河,也是在用他们的深情和睿智在和我们沟通。
那么,他们的情怀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曰读书,二曰行路。
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认识的人往往很有限,知道的事情也很少,更别说去鉴别和评论了。是书籍,打开我们认知的大门,使我们了解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奇闻异事,在我们心里打下是非的框架,在我们心灵的土壤里,埋下一颗情怀的种子,等待时机长得清晰明媚起来。
这个时机,就是适时的实践。上路之前要备好情怀,备好情怀不上路,对世界的认知仍然是浅薄的。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亲眼去看看,热带南国的人不能真正知道雪花究竟是什么;生在平原的人不用脚去丈量一下,怎么知道蜀道到底有多高?从不曾失去过的人,又怎么能体会失去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失而复得的喜悦?
你少年时认的字,读的书,会在某个时机突然变得鲜明起来,如同茫茫雪地里绽放的第一朵红梅,有了颜色、味道、质感和温度。你读的书越多,你由一个人、物,一件事,所能连缀起来的网就越大,你对世界的认识,渐渐就成了春色满园。这样,你对世界就会有自己的鉴别,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怀。
当你的情怀的行囊装满时,你再上路,你就会和余秋雨先生一样,触目皆风雨,下笔如有神了。
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篇4
余秋雨在《西湖梦》中谈到了对一代名妓苏小小的看法。对她的风情与唯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章字里行间更流露出一股敬仰推崇之情。这位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其精神与灵魂都有一种哲理的超脱,她不愿意让纯洁的情感去屈就世俗的利益,不愿意只为了一个衣食无忧有“保险箱”面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终其短暂的一生,她都在追寻着世间的风情与美。虽然她有过一段“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失败经历,情感上也始终没有多少真挚的回馈,但是她却执着地守着自己的象牙塔,守着那一方如星空般明澈透亮的净土,潇洒而怡然地活着。即使在死神来访之时,也是处在极具风情报与美的年龄。
就如同一颗流星,即使是在陨落之时,也充满着随风而逝的柔美,发散着生命意识的微波。在物欲横流的现今,人们所缺乏的正是有关风情和唯美的教育。在金钱与物欲的冲击下,人们大多已变得情感麻木冷淡,思维更偏向于现实的理性,而少了几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风情与美了。这里的风情与美是指深层意义上值得记取的人生风景。可是现今的速食主义人群只谈论功利,不讲究风情,错过人生中的许多风景。例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对美都怀有一种涌动丰盈的情怀,即使外表平淡无奇,甚至粗丑鄙陋,也不能抹杀那一份真挚的情怀,那份同于其他美丽人士的情怀。但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一“丑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热烈的情怀之时,人们往往展现出人性的弱点,带起有色眼镜,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热讽,仿佛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东施效颦般的举止。难道这份情怀不是一样的美丽动人,一样的可爱,一样的值得珍惜的记取吗?“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极具风情与美的诗句,恐怕只有在西风东渐,在倡导科学与民主,人文人性的时代里才能写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让我们换上健康的人格和优美丰饶的心灵,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记取的风情与美吧!
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篇5
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即为其中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折服。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正是这样的创作愿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从而引导我们不断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值得我好好品味。
文化苦旅900字读后感(素材下载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