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那要怎么写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呢?这里提供一些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1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一向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我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向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我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感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样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经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我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一样境遇下经过行为表达自我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当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活力、勤奋、才华、梦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完美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一样也使他们构成了不一样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期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应对的是脆弱自我,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应对成绩,成功时要坚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我期望,想想完美未来,重新看待自我,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仅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我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活力,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2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题记

在黄落黄昏,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书香和茶香氤氲在空气中。

人生若只如初见,仿佛这样重要。如果所有的往事化为红尘,所有的背叛与伤怀成为过云烟雨,只留下初见时嫣然回首的惊艳,像清水一样清纯透明,这是何等美好的人生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班婕妤与汉成帝一见倾心,成为妃,又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在冰冷绝情的深宫大院,她始终相信,汉成帝会铭记初见的惊艳,会重新对她回眸,会如初见时候待她,她是否会明白,人会变?“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班婕妤独守皇陵时才明白得透彻:初见时的汉成帝已成过眼烟云,无异于一具冰冷的尸体,事情不会再有转机。

书中的人物大多都与班婕妤有着相同经历,曾经沧海早已换了人间。读第一篇时惊艳,阖上最后一页时只剩下叹服。汉代的长慨是人生流动的画卷,大唐的繁华是天边绽开的焰火,宋同的迤逦是水边的朵朵红莲,元令的精致是秀气迷人的小点,或悲或喜,有爱有恨,安意如用怜惜的心绪勾勒出在男权世界里一个个心洁如霜、花容月貌不减清烈的奇女子和男子初见、相识、相处的故事,在她的书中古诗词间的好不再是一个个任人摆弄的皮影,而成为具有独立灵魂的演绎者,生动的诠释着,最初的美丽,相处的心动与最初的遗憾,于是人们如我般的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

通过这本书,体会到支离破碎的美好,那是掩藏于笑容背后细微的苦涩。初见时风华正茂,那份可贵的美丽即使千年后你都难以忘却,但也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或许那也是一种别样的美好。也许生活就是那样的,得到了往往就不会去珍惜,得不到才是一种境界,或者只如初见,那种淡淡的情怀倒是让人释怀,让人坦然,我想人生这个东西,淡然一点往往是清风明月,太过执着,则就是迷惘,把名利、恩怨、过失都看得淡一些,情愿那初见的情节永远留在梦里。

人生若只如初见即是美好,眼波流转,微笑蔓延,怦然心动。安意如也许曾也怀恋着曾经的美好,在黑夜里独自抚慰日久的伤痛,但她更达观,懂得放手拥有更多时间拥抱未来,我想我也应如此,不能沉溺在伤痛。初见。

茶凉,书读完,今夜春风微迭,把我的心扉吹动,往事流淌在梦里,记住初见时的微笑就好……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3

当今社会是个快节奏的社会,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心也开始变的浮躁,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拜读了麦家作者的《人生海海》,感怀颇深,“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叫勇气。”

对于作者麦家,或者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你肯定看过翻拍过他小说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风声》《暗算》《解密》等等好多经典影视作品。麦家出品的影视作品我真的是如数家珍,拿到《人生海海》这本书本以为也是颇有谍战意义写谍战英雄主义的小说,当我翻开小说才知道,他所讲述的也是一位英雄,是一位经历起起伏伏最后归于平静的英雄。

“人生海海”取自闽南的方言,意思是“人的一生犹如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起伏伏,漂泊不定,但是不管怎样总还是要好好活下去。”小说主人公是上校,也是“太监”。之所以叫他上校,是因为他是一名军医,靠着他精湛的医术和纯金打造的一套手术刀在抗日战场、国共战场、朝鲜战场不顾生死救人于危难。同时他还叫“太监”是因为不知什么原因,本该高官进爵的他却返回家乡,整天养着一对猫,也不娶妻生子,不去工作却吃香喝辣的活似神仙,时间久了别人就认为他是“太监”。虽然有人背地里喊他“太监”,他却仍然是全村最受尊敬的人。

在__时期,面对他的身世,毫无意外成了红卫兵争相批斗的对象,故事的高潮就是红卫兵要扒开看他腹部那让人捉摸不透到底写的是什么字的刺青。也正因为这个刺青,改变了上校一生的命运。那是他这一辈子都不愿提起也是最想抹去的黑暗记忆,对于他而言这是屈辱是伤害,这个一身正气在战场不惧死亡的他却栽在了他腹部的这几个字上面。

最后,上校疯了,而且这一辈子都没有再清醒过来。而且到了故事的最后小说也没有说上面到底刻的什么字,到了晚年,再见到“我”时,却主动想要给我看。对同一件事态度前后的变化,不禁令人唏嘘心酸。其实对于我来说到底是几个字到底是什么字已经不重要了,同时我是欣慰的,与自己和解,回归最初的样子才是他想要的最好的样子吧。上校最终在电灯、油灯、烛光的交相辉映下,安静的死去,这生命的温暖和寒冷交织着,归于最深的黑夜里。

故事里有很多很多人物:懵懂的我、明白了一世却到最后做了糊涂事的爷爷、看着糊涂却活的比谁都通透的老保长、木讷而又倔强忠于朋友的父亲、精于算计善于发现人致命弱点的小瞎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整个小说更加的有血有肉。上校传奇跌宕的一生,也通过周围人对上校的态度和个人的命运,让我看到了人生百态和人性的善恶。上校的故事我们可能没有经历过,但是一个个小人物都能在我们身边看到他们的影子。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4

打破平静生活的事情是高加林的叔叔被调回了县城工作,叔叔的下属为了讨好这个新上任的上司提前帮高加林安排了到县委通讯组做通讯员。

从教师到失业做农民,再从农民突然到做通讯员的正式干部,小人物的命运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如果没有自己长久以来秉持的原则,那么注定了随波逐流,而这对于高加林来说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开始。

幸运的是高加林非常胜任这个工作,他不仅文笔好而且积极向上,很快便崭露头角,但对于年轻的高加林来说,对于这突然而来的幸运也免不了的飘飘然。

曾经的同班同学黄亚萍在高中的时候就对高加林有好感,只是工作的原因便没有继续发展,而现在高加林也在县城工作,高加林写的很多通讯稿都是由在广播站工作的黄亚萍来读的。

两人的接触便也多了起来,黄亚萍确定了高加林对自己也有好感之后便跟相处了几年的男朋友张克男分手了,高加林面对来看望自己的巧珍,最大的借口就是:我们没有共同语言。

对此巧珍还能说什么呢?伤心欲绝的巧珍,知道即便是再爱高加林,可也是勉强不了的,很快便答应邻村马栓的求亲。

高加林与黄亚萍两个人沉浸在爱河之中,完全不顾小小的县城有多少人的眼睛都盯着他们,他们高调示爱丝毫不在乎。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5

“这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完美”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此刻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感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以前喜欢过高明楼,一向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6

路遥靠长篇大论的三部曲才描绘出一个“平凡的世界”,却仅以中篇小说的篇幅诠释了“人生”。书的开篇引用柳青的话说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作者正是借主人公的这几步“紧要处”展现了人生。

高加林本是高家村的民办教师,却被村中领导高明楼的儿子靠后门挤下了位。这个不曾下地劳动的文化人,也不得不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最苦最累的活,与全村人赌气,想以一手鲜血来证明自己,凭身体的疼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而获取些许精神上的欢愉。其实上天对高加林不薄,在他遭遇了生活的不幸时,也让他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他与刘巧珍相爱,巧珍是个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的姑娘,恰似降到高加林心头旱地的甘霖,在高加林苦闷时给予他安慰。正当高加林开始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时,上天又与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叔父回到地方做局长,连害他失去工作的高明楼也来巴结他家,高加林凭今非昔比的“地位”,又在县城“谋得”了好差事。

高加林因后门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职位,又因后门当上了县里的新闻记者。再次回到县城的他,不仅不再痛恨走后门,还开始理所应当地享受起后门的优待,有些飘飘然的他也不禁感叹道:“后门,可真比前面的威力大啊!”满腹经纶的他,不久便在县上大放光彩,高加林的一腔热血也全注入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中,许多姑娘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也三番五次地上门暗示爱慕之情,高加林也渐渐发现他与巧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而当黄亚萍暗示高加林与她在一起会有更好的前途后,权衡利弊,一心想进更大的世界,想登上更大的舞台的高加林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黄亚萍。此时的他,一心想向外闯荡,却丢失了在内之本。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正式于黄亚萍交往,尽管心有愧疚,但他已被事业爱情双收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可好景不长,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被揭发,生他养他的山川土地又把他召了回去。

对于曾立誓再也不离开的县城,原来他高加林只是其中的匆匆过客;面对新收获的爱情,他也因身份差别不得不与之了断。此时的巧珍已穿上了别人的嫁衣,做了别家的新娘,高加林已没有了退路。高加林失魂落魄地回到村,他熟悉的黄土,碧绿的庄稼,清晨的红日并未抹去他内心的灰暗。他以为自己会被讥讽和嘲笑包围,却未想到这些纯朴的庄稼人给予了他无限的关怀与安慰。在德顺爷爷的指点下,高加林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在得知德顺爷爷和巧珍为自己说情,帮助自己后,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最后的喊叫,高加林叫的是“我的亲人”,那么这亲人是谁呢?是德顺爷爷?是刘巧珍?还是他的父母?我觉得都不是。他呼唤的是他手中那两把黄土,是他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土地,就是他的至亲,是他的生存之本,也是他的做人之本。

作为读过书的文化人,高加林不满足于生活现状,渴望到外面的大世界去施展才华,这没错,他希望上进,抓住机遇,这也没错。可高加林最有远大的抱负,有不凡的才华,但也有自负自大的一面,这也正是因为他忘了自己的本,是土地。黄亚萍给高加林写的小诗中,她希望高加林是自由的大雁,可以飞到更适合他生存的土地,但她的立场毕竟与高加林不同。实际上,高加林不是她所愿的大雁,而是像德顺老汉口中所说,是扎根在土地的一棵苗,他可以生长,将自己的茎叶散到四面八方去,但他的根在土地,离开了土地,便不能生存。即使这片土地再贫瘠,他也不能脱离,不可能悬空飞起,即使能做到脱离土地,根浮着,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高加林在面对一切抉择时,能想到土地是自己的做人之本,以此来判断选择,或许他的选择会更慎重些,他能思考地更透彻些,也不会过于急功近利。

也因高加林并未记得自己的本在土地,一旦有不如意,踏遍轻易地自暴自弃自卑。巧珍被他抛弃,但看到她生活和劳作过的土地,看到她所耕耘的一切,便对生活重拾了希望。德顺爷爷做了一辈子光棍,无依无靠,但也从未轻生,依旧靠劳作来为村里贡献。这两人与高加林相比,都更坚强,也更踏实,他们也不会像高加林那样虚华、浮夸,因为他们都记得,土地是自己的生存之本,没有土地就什么都不会有,但只要有土地在,一切都能通过勤劳耕作得到;他们也明白,土地是自己的做人之本,脚踏黄土,就能播种下生活的希望。而高加林仅仅因为再次丢了工作,要再次当农民,心爱的人离他而去,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他不仅轻视了生命,还轻视了土地。最后的一声呐喊,我相信他已明白了土地才是他的根本,我也相信他会重新振作,开始崭新的生活。

女娲用黄泥捏人,上帝也用尘土造出了亚当,这些古老的神话不谋而合,都认为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由土地塑成的。我们靠土地生存,人类文明的起源便是农耕文明,最初人类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文化都在日常耕作中产生。土地不仅给了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还教给了人们勤劳、踏实、淳朴的本质。从某种角度来说,土地便是我们的根本。

人生总是戏剧性的,在生活中,你时而占上风,时而处下风。但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或喜或忧,或风光或潦倒,人,都不能忘本。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7

之前听樊登老师讲过麦家老师的新作《人生海海》,邀请麦家老师做客读书会分享创作过程。之前不知道麦家老师,直到看到他之前写过《风声》、《暗算》才知道这位老师的厉害。

在采访的过程中,麦家老师表现出来的豁达开朗、坚持自我让人很敬佩。在滚滚红尘中能做到不被诱惑、坚持自己的真心的能有几个?大都被世俗带领着漫无目的的前行着。

樊登老师说他用一天读完了这本书,我用了两天,故事内容很吸引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次都给人一些震撼。熬夜读完。

本书主要讲述了“少校”的人生故事,以及其他相关的人的命运。故事梗概需要自己去读、去品味。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如书名一样,人生如大海般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还有一点就是,你会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但是就是真实的存在,譬如书里面的“小瞎子”,在书的结局处,本以后得到同情资助,他会有所改变,没想到最后还是会编造一些谎话,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难受恶心,怀疑他在说谎但是又在想此时为什么要说谎呢?难道是真的,那太可怕了。直到“少校”去世后,她太太拿出那套金子的手术刀,才跟作者一样长舒一口气,明白了人性。有些人的人性根深蒂固、死都改不了。

“少校太太”爱一个人的勇气,不管他变成什么样子?

“少校”在事业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遭对手陷害。发配回农村老家,但是他的生活依然过的自我,没有被这一切打倒萎靡不振。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很令人佩服。

我们有什么日子过不了的吗?应该做到无论在哪里?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开心的生活,过好每一天。前段时间整理微博,才发现以前很容易满足,每天都有小幸福。后来变得越来越麻木了,找不到感觉了。

最近看到其他号在写抑郁的事情,原本以为只有自己会间断性抑郁,情绪低落。看到后才发现大部分人都很痛苦,不是个体的原因。有些人因为生活的艰辛暂时掩盖了抑郁的时间,或者是忙碌的没有时间抑郁,但内心还是很痛苦。只是在人生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没有方向。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做自己

未来的路会如何不知道,只有自己去寻找。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8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情绪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就应怎样调节;当我们应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样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够这样默默的付出,能够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状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此刻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

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应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此刻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个性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以前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应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9

遇到一本好书时忍不住快些读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读完,三万多字读了大半个月,作为极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他孤独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独地活着。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身边,某样东西告诉我们:他为此孤独获得了补偿。那种要了解永恒的热切渴望,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而这种渴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在死神临近之时,才罕有地、像梦一样地瞬间在脑海掠过。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这一馈赠。为了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弃了所有其他人都会开心享受的乐趣。他现在头上的月桂花环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黄昏之时,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尽管如此,他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在后面附录其实很容易能够找到他的想法源头,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整个一生显得如此短暂,令人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己的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他孤独又自负,敏感又坚强。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篇10

这本书即使只是抽空翻一页,也会瞬间感到内心安详。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觉像是漂浮了起来一样,可以从更高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然后就会发现,我们的生存状态,比如考试、工作、结婚……就像是一条定好的窄路一样,让我们活得像是一部机器。但书中启发我们,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这都是我们的外在。

生命本身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我们读书受教育的目的是要收获智慧,我们生存的意义在于感知自己。这本书就是让你意识到,感知自己的内心是一辈子的过程,是急不来的。认识清楚了这一点,心也就静下来了。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这本书是印度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著。被誉为比泰戈尔、纪伯伦更伟大的心灵导师。他在文中所阐述的东西让人耳目一新。他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一章中说道:“教育的真正的意义,就是培养人的智慧。智慧就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人自由的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真实的,正确的事物。人一旦有了恐惧,就会失去智慧。”

作者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学生?”真正的学生应该是要去学习、研究、探索、发问的,他不是在读完硕士或者博士时候来结束学习,而是终身都在学习。做一个学生是永远都在学习的,只要你在学习,你就没有老师。终身学习是现在教育的理念,只要你学习,就没与特定的老师来教导你,因为万事万物都是老师,风中飞舞的叶片、河水潺潺的细语、电闪雷鸣的时候、天空飞翔的小鸟、一个衣衫褴褛的可怜人、一个西装革履的大老板、一个几十年如一日赡养病榻上老人的媳妇、一个为了一句承诺而默默守坟了几十年的老人等等这一切都是学习的对象。从生活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习,从高兴快乐中学习,从愤怒悲哀中学习,从贪婪野心的行为中获取经验教训……感悟学习要用心领会,要借鉴,要升华,要内化这就是学生。也只有这样才是学生了。

感悟人生的读后感200字(精选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9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