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那要怎么写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呢?这里提供一些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1

“吾上能够陪玉帝,下能够陪卑田院乞儿。眼下见天下无一个不太好人。”它是苏东坡对他徒弟说的话,话说的最好是勾勒他自己也适当但是。

林语堂书中的苏东坡嚣张癖好,也可以轻轻松松玩笑话,也可以再三庄重,从苏东坡的笔头流露出来的是人们感情之弦的震动。有愉悦,有开心,有梦幻2的覺醒,有听从的忍耐。林语堂自诉自身是一个乐天派,描绘苏东坡这另一个乐天派。虽然苏东坡遭受历代皇后的庇护,但他的官运一直也不顺利,屡屡贬降,乃至被拘捕,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我钦佩苏东坡的勇于言表。他一生做官廉洁,拥有一颗众多而仁德的心,虽然他一生都是在跟大文学家和王安石互斗。在王安石推行变法维新的情况下,他勇于逆向行驶。先不用说王安石变法的內容怎么样,可是在那么一位在当朝颇得宠的丞相眼前勇于言出讲出抵制,这一份勇敢无畏的胆量就非常值得我衷心的钦佩。

苏轼的一生能够说成艰辛动荡不安,政治上的奸险小人,为了更好地严厉打击这一代文学家,甘愿使尽千般方式,一次次的贬官,离中华更加漫长,到最终,乃至拥有元党人碑的发生,被刻上党人碑的高官,重则拘押,轻则贬放远地,非经许可,不可内徒,而苏东坡,与司马光一起,位居信用黑名单前端。但就这样的政治上的残害,苏东坡分毫不以为然,潇洒依然。

苏东坡过得开心,义无反顾,像一阵轻风渡过了自身的一生。在苏东坡彻底松弛下来而精神欣然自得之时,他所作的美文杂记,就具备此类香醇的风趣美。

在苏东坡临终前,他曾轻轻地说过一句话:“灵山或许有;妄想前去,又有有什么用?”它是他的道家大道理。解脱之道取决于与当然,在不知道善而善。苏东坡连遗教都没对孩子说便来到。

苏东坡的肉身虽已化作灰尘,但他的精神将永恒不变在大家心里。因此,他的生命是永恒的,是幸福的,大家将把他的精神弘扬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里。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2

又是农历十五日,我抬头望向夜空中温润的圆月,不禁想起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这样一位翩翩立于世间的旷达才子——苏东坡。从小我便喜爱读苏轼的诗词,若是能有一本书带我穿越时空,真正领略他的作品与人生,那便是这本荡气回肠的《苏东坡传》。

何人坎坷能比苏东坡的一生呢?乌台诗案,《湖州谢表》才情难抑,险些丧命于新党之手;朝政动荡,针砭时弊忠心进谏,却屡屡遭到放逐。不断在重用与贬谪的苏东坡,甚至生命将逝之时也是在回京的路途中奔波着。

文人墨客的作品,总是与他们的经历与心境有关。经历过如此坎坷的他又写出了怎样的文字?充满坎坷的生活,本应该对应着悲伤凄凉的作品,可苏轼呢?政绩斐然、才情过盛,招来多少人的妒忌与陷害;耿直纯良,却成为他人利用的把柄。即使屡遭迫害,苏东坡仍选择不苟同,依然高声吟诵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样的勇敢与正直,本就已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品格。他可以去抱怨遭受贬谪之苦,但却选择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竟能将贬谪称为“此生最为奇绝的远游”,竟能将九死不悔书写而出。他可以去畅谈怀才不遇之情,但却选择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竟能劝服自己不要过多沉浸在悲伤之中,反而要及时享乐,与长江共饮。这又是怎样的乐观与旷达!生于人间而又高于人间,不可不谓之超凡!

苏轼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孩子“愚且鲁”,为何如此?细细一想,却也了然。这不仅仅是父亲对孩子真切的祝福、希望孩子一生顺遂,更是一种超脱的思想与观念。苏东坡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才智为自己带来了多少的波折与苦痛。位高权重也好,才情过人也罢,“老来事业转荒.唐”又怎比得上“诗酒趁年华”!

东坡之词,壮者阔如海,恬者淡如茶,灿烂地屹立于文学之巅。东坡其人也正如其文,豪气而旷达。合上这本《苏东坡传》,他那回荡的正气与豁达的吟唱,依然萦绕在当今的人世间。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3

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4

苏东坡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人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上的秘书。

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丰富多彩。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的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

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贬职。此时的苏东坡依然胸怀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窘境,自己却不是很在意,四处游玩,四处写作,四处交友。以洒脱看待困境,以微笑面对人生。

人生充满了失败与挫折,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你积极对待,生活则充实、精彩、光明一片;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则空洞、无趣、一片黑暗。

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以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

人生苦短,让我们像苏东坡、霍金一样以微笑面对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精彩,更加光明!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5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苏东坡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苏东坡“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苏东坡。我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欢苏东坡。”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6

还记得瞿boss说要读《苏东坡传》,然后我没读。这是背景。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到学校找班主任的时候,说她自己在读,结果被瞿boss狠狠地讽刺了一顿。所以,我就读了。

当然,那么厚一本书,那么多章节,自然不可能一一有感而发,也许是读前半部分比较认真,就大部分谈前面的了。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当然,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后面还有许多的评论,我也就不一一打上去了。不说李白和杜甫的评论,苏东坡的评论我还是觉得比较不错的。一生的才华,经历坎坷,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宋代读书人的一生,这也是我们读它的原因,当然有生动形象这一方面,也是了解宋的一个途径。

当然,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事情那是不得不提的。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我的老师是对苏东坡的印象不错的,当然我也是。读完这本书,当然有些累,但也感觉了解苏轼了。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7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轼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轼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轼,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8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豪情万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闲情逸致;“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壮士暮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深情思念……可即便是众多精妙的诗词,也仅仅是苏东坡精彩一生的冰山一角。暑假里,带着对大文豪的景仰,我潜心阅读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饱受磨难。仁宗景祐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的一间房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便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轼。他成长于宋仁宗当政时期,其时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生活无忧无虑。从小苏轼在诗词方面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后来进京应试,成绩斐然,名动京城。青年时期的苏轼正遇上王安石变法,政见上的不同使他遭到贬谪。特别是在一向维护他的皇太后离世后,他遇到政敌的打击报复,被一贬再贬,直至流放到偏远地方,终了余生,享年六十三岁。

曾有人形容苏东坡为“乐天派”,对此我非常赞同。他喜欢开玩笑,开玩笑的对象不分敌友。在遭遇贬谪时,他对沿途乡野、高山、峡谷等美景醉心游赏。在岭南的时候,他过得非常快乐,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他发现甜美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写信给儿子说,别让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流放到海南,在古代无疑等同于死刑。海南气候炎热,土地荒蛮,易生疾病。但苏东坡仍然笑对逆境,在那里了解民风,学习方言,兴办学校,称赞那里没有岭南的瘴气,还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

纵观中国古代,没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不是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苏东坡也不例外。但他不同于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苦;不同于杜甫的颠沛流离之苦;不同于李清照的寂寞冷清之苦。苏东坡纵使历尽沧桑,依然苦中作乐。奸臣迫害,大可一笑而过;贬谪流放,仍可心如止水,乐天知命。在他的诗词中,我们未曾读出对世道、对他人的抱怨和指责,反而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品鉴,对世事人情的豁达。

苏轼的一生中,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通,道家、佛家与儒家之精华,已在他心中沉淀。他亲民和善的处世之道,乐观积极的生活之道,都将在中华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再多的不公与艰辛,依旧能在苦难之中,盛开一笑翩翩。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9

苏东坡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人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上的秘书。

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丰富多彩。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的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

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贬职。此时的苏东坡依然胸怀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窘境,自己却不是很在意,四处游玩,四处写作,四处交友。以洒脱看待困境,以微笑面对人生。

人生充满了失败与挫折,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你积极对待,生活则充实、精彩、光明一片;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则空洞、无趣、一片黑暗。

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以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

人生苦短,让我们像苏东坡、霍金一样以微笑面对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精彩,更加光明!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10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11

小时的我,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嘴馋吧,别人一提的苏东坡这位大师,我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一道可口的名菜??东坡肉。那时喜欢他,就因为这道不知与她有没有关系的菜。那时的我幼稚、无知,通过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开始了解他,了解了一位世人称赞、推崇的伟大人物。

苏轼,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世。苏洵之子,字子瞻,号东坡,其第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三席之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逝世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些是我了解的苏东坡的一些文学常识。的确,就像书中所言,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因为他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已成定数,他的命运如何,他遇事时如何处理,以及他的一些秘密,都已显现在我们面前。但了解一个人,不仅是在表面上,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精神所在。

苏东坡感受敏锐,思想透彻,,作为勇敢,决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得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这正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吧!

酒,好像是古代文人的莫逆之交,几乎每一位都性嗜酒,如:李白、陶渊明、杜甫……数不胜数,所以,苏东坡也不例外,他也饮酒自乐,在微醉未醉之时,有作文自娱。他的诗词文章,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这样高尚的精神有谁不喜欢,有谁不向往,我想,这也正是他受中国历代那么多人热爱的理由之一吧。

苏东坡,一个历代以来的多才多艺的天才,他超于的不仅是文学,更是生活态度、处事方法的超越。作为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所以他生活的轻松、自在。

天才苏轼,全才苏轼。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12

深夜。孤灯。翻着泛黄的书页,嗅着淡淡的书卷气,我的心灵也抛却了浮华,得到了洗涤。

之前读过很多东坡的诗词,在我的印象中,他仅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文人,留下遗芳百世的作品供后人品读。这几天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迹。

林语堂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化严肃为简便,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故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可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应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却是最美的雪浪。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精彩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苦难面前,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期望和浩然之气。

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有禅意,有不羁,更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无悔。

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我前进的目标。”苏轼的旷达、超乎物我和兼济天下之志,对于那些如他一样漂泊沦落、屡不得志的士子来说,是一剂良药,激励着他们。如今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多少人在历经挫折之后迷失了自我,选择了沉沦。而苏轼,看透繁华,依旧坚持着初心。我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_,我们何不像苏轼一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笑看风云,笑对人生呢?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13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14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给这本书打9分:

推荐语:如果你身边没有一位让你特别喜欢,特别敬佩,特别崇拜,特别欣赏的人,要不然你就喜欢苏轼吧,你会变得谦卑,上进,同时,你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吐槽:还没发现,不过有个提醒,或许要准备一本字典。

对我的指导意义:说一点,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和宝宝一起成长,尽管还没有。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篇15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词人!每当读到他的诗词时,都会多少有些心潮澎湃。他的词,没有婉转柔情和拐弯抹角,敢于直接坦荡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喜爱这种豪放的气势!平时在课上,除了苏轼的词,我也对其本人的生平有了少许了解。于是正好应老师的要求,在暑假中我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想真真正正地了解这位我心中喜欢的词人。我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苏东坡转》,书中有很多对苏轼的评价,看来在林语堂的心中,苏轼也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我喜爱苏轼这个人也正是因为书中说到的这几点:

首先他才华横溢,诗词气势磅礴,文章简洁飘逸,正如他自己评论是“行云流水”。并且除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医药、水利以及烹饪方面都有所成就,真可谓是十项全能!

其次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并且对世事从来都有独特的见解。在应试时,他自己杜撰的历史事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和判官梅圣俞的大力赏识。而且他与王安石的变法意见不合,上书谈论其新法的弊端,而且敢作敢当,自请出京。

最后就是他拥有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豁达的心态。他的人生波澜起伏,在经历了“乌台诗案”,险些被杀,然后被贬黄州之后,仍然没有唾弃这人世,写下了《定风波》和《赤壁赋》等名作,在其中将他的豁达尽显无遗,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似在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甚至在年迈之时,他被发配到儋州后依然在教书授学,展现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这是内心真正的强大!

对于这最后一点我非常的有感触,想想苏轼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飘忽不定,但是他依然用他那豁达的心态挺了过来。不妨再想想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会气馁,甚至出现大学生跳楼的事件。我只能说,这些人在苏轼面前是显得那么那么的微弱和渺小。正想书中最后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他的心永远是快乐的,就好像那“一蓑烟雨任平生”!

现在,我对苏轼已经不仅仅是喜爱,更是由衷的敬佩!

1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