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这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优秀的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1

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组成的荷马史诗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希腊文学作品,标志着希腊文学的辉煌的开端,它如实地反映了远古希腊社会发展的某些形态,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文化。《伊利亚特》所记叙的主要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其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有赫克托耳、奥德修斯、埃阿斯、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菲罗克忒忒斯、阿喀琉斯等,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

从阿喀琉斯的出身来看,在史诗中,阿喀琉斯是一位英雄,和其他的古希腊英雄一样,他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

阿喀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中心人物之一,希腊联军中最大的英雄。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的人。首先,他在战场上几乎是百战百胜,杀死过无数敌人的特洛伊英雄,从特洛伊人在对没有他参战的希腊联军和有他参战的希腊联军时的不同反应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他的英勇善战,比如身着阿喀琉斯的黄金战甲的帕特洛克罗斯出击时,特洛伊人从远处看到他,以为是阿喀琉斯来了,即吓破了胆,阵脚大乱,自相踩踏致死的人无数,在阿喀琉斯罢战期间,特洛伊人在他们几次进攻中还取得过上风,都攻到希腊的战船上来了,若不是埃阿斯等希腊英雄的英勇抵抗,希腊人的战船可能都会被赫克托耳烧毁了,后来,阿喀琉斯重新武装上战场,希腊人又占了上风,特洛伊第一英雄赫克托耳被阿喀琉斯杀死,特洛伊人元气大伤。其次,阿喀琉斯忠于自己的朋友,当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时,他真心实意地痛惜帕特洛克罗斯的牺牲,决心为他复仇,于是他又重新武装上战场,杀死了赫克托耳,并将他的尸体捆绑在战车上驱车游行,虽然这是阿喀琉斯凶残的体现,但这也是他忠于朋友的体现。因此,阿喀琉斯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的人。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2

荷马史诗是对人性的描写,写得很华美,也很真实。可以看作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作深刻的写实。

史诗第一部《伊利亚特》,从写神的争斗开始,写的是神的欲望和贪婪。西方的神,本就是人化的神,与东方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截然不同。之后,史诗从神正式写到人的欲望和贪婪。人对情欲、对权力、对荣誉的贪婪。然而,男人和女人的欲望和贪婪却有不同,也许男人的欲望要纯粹得多——可以为了女人,放弃王位;为了权力放弃女人;也可以为了荣誉放弃一切。而女人们似乎是情欲的贪婪者,但事实上,她们什么都不想放弃。她们不会和流亡的王子浪迹天涯,即使他风姿依旧;更不会与战败的国王床第之欢,即使他腰缠万贯。

从这个角度上讲,女人比起男人来,似乎更加贪婪。阿喀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门农,男人们的英雄,因为女人而死;女人们也死了,被更不肖的男人杀死。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自杀的,死在自己的欲望和贪婪之中。

史诗第二部《奥德赛》,也描写了人类相同的贪婪。但这部后期作品,谢天谢地,也展现了人类美好的品质——女人对爱情的忠贞,男人对家庭的依恋和责任。俄底修斯是特洛伊之战的智者。也许,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知道,只有美好的品质才能帮助自己找到幸福之源,欲望和贪婪只会毁掉自己。正如赫克托尔所说:“幸福的日子其实很简单,辛勤的劳动;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丈夫;同情弱者。”

《荷马史诗》,一本蕴含哲理的书。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3

荷马史诗是对人性的描写,写得很华美,也很真实。可以看作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作深刻的写实。

史诗第一部《伊利亚特》,从写神的争斗开始,写的是神的欲望和贪婪。()西方的神,本就是人化的神,与东方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截然不同。之后,史诗从神正式写到人的欲望和贪婪。人对情欲、对权力、对荣誉的贪婪。然而,男人和女人的欲望和贪婪却有不同,也许男人的欲望要纯粹得多——可以为了女人,放弃王位;为了权力放弃女人;也可以为了荣誉放弃一切。而女人们似乎是情欲的贪婪者,但事实上,她们什么都不想放弃。她们不会和流亡的王子浪迹天涯,即使他风姿依旧;更不会与战败的国王床第之欢,即使他腰缠万贯。

从这个角度上讲,女人比起男人来,似乎更加贪婪。阿喀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门农,男人们的英雄,因为女人而死;女人们也死了,被更不肖的男人杀死。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自杀的,死在自己的欲望和贪婪之中。

史诗第二部《奥德赛》,也描写了人类相同的贪婪。但这部后期作品,谢天谢地,也展现了人类美好的品质——女人对爱情的忠贞,男人对家庭的依恋和责任。俄底修斯是特洛伊之战的智者。也许,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知道,只有美好的品质才能帮助自己找到幸福之源,欲望和贪婪只会毁掉自己。正如赫克托尔所说:“幸福的日子其实很简单,辛勤的劳动;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丈夫;同情弱者。”

《荷马史诗》,一本蕴含哲理的书。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4

在西方文学史上,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现存最早的的精品。一般认为,这两部史诗的作者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位有作品传世的天才,饮誉全球的希腊诗人荷马。荷马史诗的历史背景是旷世十年,规模雄伟,给交战双方造成重大创伤的特洛伊战争。像许多重大事件一样,这场战争用它的血与火给文学和艺术供给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英雄们的业绩触发了诗人的灵魂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是他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一片文学的沃土,在史实和传闻上之上架起五光十色的桥梁,用才华的犁头耕耘在刀枪碰响的田野,指点战争的风云,催发诗的芳草,歌的香花。

的确,它的地位不容抹煞,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却对荷马史诗有点不一样的看法。

《荷马史诗》宣扬神的威力无比,对人任意杀戮,神完全控制着凡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神与神的矛盾往往经过战争来解决,而这些战争有是以牺牲众多凡人为代价的,什么为所欲为,不受节制。他们的残忍程度令我吃惊。

宙斯的蛮横,对妻子,儿女毫无亲情可言,对妻子赫拉更是怒极而骂,毫无丈夫对妻子应有的关爱,对子女更是铁石心肠,毫无父爱,一幅庄严不可侵犯状。

用此刻的观点看,宙斯就是独裁,就是专制。此刻的人们已经无法忍受专制压迫的痛苦了。既然我们对希特勒法西斯恨之入骨,那又为什么向往宙斯呢,无非是人们变了态的对权力的向往,对利益的追逐。

史诗还创造了众多的英雄,描述英雄必然描述战争,战争场面为英雄们供给了一展英姿的天地,英雄们把血腥的战争当作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最大规模杀死对方来展示自我超人的武艺,胆魄与智慧,这种疯狂鲁莽的性格却也是是当今作战的大忌,你越是想大规模杀死对方,就越容易中人圈套。这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特点。要放此刻,这种人只配去扛木头,抬钢材,或许人家也不要他,此刻人家都机械化了呀。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失去了生命就什么都不要提了,而那些所谓“英雄”视人的生命如草芥,实在令人忿恨。我们这些凡人凭什么去崇拜他们呢?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既然不能实现民主自由,我们凭什么景仰他们。

如果说有人异常聪明,那是因为神给了他智慧,倘若有人干了傻事,那多半是因为神袛走了他的睿智。既然都神了,那还要人干什么?在一个受到神力控制的世界里没有不能解释的事情,就象今日的社会里封建迷信能够解释一切一样。封建社会已不复存在,但封建思想残余犹存,相信就是从荷马那里传下来的吧!

总之,荷马史诗卓越的结构某篇艺术的确值得赞扬,它的开山鼻祖地位不可撼动,但读起来,去总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便写了出来。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5

《荷马史诗》(之《伊里亚特》)讲的是希腊和特洛伊打了十年的仗,最后希腊的奥德修斯想出了木马计,终于把伊利昂(特洛伊)攻下了。那为啥希腊和特洛伊要打十年的仗呢,因为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把希腊的王后海伦抢走了。特洛伊战争是人跟人打,人跟神打,神跟神打,真热闹啊!

我喜欢奥德修斯,因为他聪明机智,英俊潇洒,特别英勇,而且他射箭技术特别高,一支箭能射穿十二把斧头。

下面我再讲讲阿克琉斯,他的盾牌特别坚固,打起仗来特别厉害,最后阿克琉斯被帕里斯的箭射中了脚踝,然后就一命呜呼了。阿克琉斯的妈妈是河神,阿克琉斯刚一出生,她就抓住他的脚踝,放在神水里浸泡,这样身体就刀枪不入,但是,脚踝这个地方,河神忘了在河水里浸泡,结果就成了他的弱点。(妈妈,你咋不把我也在神水里泡一泡啊,这样我就超级厉害了,就可以刀枪不入了啊!)

下面我再说说赫克托耳,我最喜欢他了。他英勇无比,但是,他把阿克琉斯的朋友杀死了,还抢下了他的盔甲。阿克琉斯非常恼恨,发誓要报仇。盔甲有一道裂缝,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阿克琉斯一个人知道,他就拔出利剑,“唰”的一声刺中了赫克托耳盔甲的裂缝,结果,鲜红的血流了出来,就这样,阿克琉斯把赫克托耳杀害了。但是,我还是佩服赫克托耳,因为他是特洛伊的第一勇士。

《荷马史诗》分为两个部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考虑到叙事的繁杂,没有引导他从宏观叙事开始,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几个人物入手,描述一二。

其实,《荷马史诗》也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本书,现在再阅,算是我们母子共乐了吧,喜欢的朋友不妨一读。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6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史诗,也是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著作。它是欧洲叙事诗的经典范例,内容丰富多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后世欧洲的诸多作家提供了丰富了素材。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关于荷马所生的年代,出生地和是否确有其人都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他可能生于公元前9、8世纪之间的小亚细亚〔安那托利亚〕海边的希腊殖民地。有希腊人的圣经之誉,柏拉图曾说过,精通荷马史诗就精通了一切

伊利亚特述说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大将阿基里斯之间的冲突,以此为焦点,详细叙述了在特洛伊战争中十年发生的故事。

阿伽门农抢走阿基里斯的女奴,于是阿基里斯当众立誓不再参加作战,希腊联军因此节节败退,阿伽门农只好遣人请求阿基里斯参战,但是阿基里斯不为所动;阿基里斯好友帕特罗克洛斯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里斯为了替好友报仇,改变初衷重返战场,他战无不胜,亲手杀死赫克托尔,因此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只身与阿基里斯交涉,希望能用重金赎回赫克托尔的死体。

奥德赛描写伊塔卡岛国王奥德修斯攻克特洛伊后返回家乡,却在途中漂泊了十年的故事。

自从奥德修斯献出木马奇计,使得希腊联军得以攻破特洛伊城,他却因此刺瞎了海神之子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的眼睛,故得罪海神波赛冬,返乡途中历经劫难,其妻潘尼乐普(Penelope)一直耐心等待丈夫的归来,但是备受求婚者的困扰,最后奥德修斯得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帮助,返乡击杀众多求婚者,夫妻得以团圆

两部史诗都主要描述英雄的故事,但是风格上仍有所差异。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中的两军的激烈厮杀,奥德赛描写英雄作为普通人的感情。荷马史诗深动刻画众多英雄形象,阿伽门农傲慢无礼,阿基里斯恃才自傲,赫克托尔爱国护民,奥德修斯聪颖睿智,潘尼乐普贞洁不二等等。

虽然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各有千秋,但是它们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没有互相孤立,而是互相衬托。伊利亚特的焦点是阿基里斯的故事经历,但是它的结局直到奥德赛中才有交代。奥德赛的主角是奥德修斯,可是他的英雄形象在伊利亚特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形象,并且暗中埋下了伏笔。此外,奥德赛中交代许多在伊利亚特中已经出现的重要人物的结局,因此奥德赛就是全部荷马史诗的共同结局。

两部史诗除了本身具有史料价值外,描绘从氏族部落时期到奴隶制萌芽之时古希腊社会的生活场景。在史诗的描述里,众神的干涉尽管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显示了命运的威力,但是人的勇猛坚强、忠厚诚实,以及崇尚自由和光明的美好品德,也会影响自己的命运。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7

整个荷马史诗上篇的精彩,不就是海伦的精彩,开战时,美人是因由;胜负分,美人是战利品。数个国家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无数英雄相惜,然后一决生死,无数夫妻温存,然后天人两隔,无辜孩子被献祭、杀戮、枉死,家国涂炭,生灵绝灭,轰轰烈烈的战争旷日持久长达十年,竟无人怨怪海伦?真是奇谈!那么多英雄,雄奇伟岸,神袛护他时左挡右遮,让其死时毫不吝惜。是不是可以说明在他们心里,他们永不会缺英雄,前仆后继只要有神在,英雄的血统自会代代香火鼎盛,而美则可遇不可求,没说护佑却总得保全。可见在他们的观念里,美多么弥足珍贵是不是因此他们的美人才总是那样摄人魂魄灵动不可方物,比如赫本,比如费雯丽…

放在中国美人可没那么好的待遇。红颜祸水,烽火戏诸侯,一骑红尘妃子笑等等,岂不弱爆了,还广招骂名,每一个都死的很难看。

民族性格使然吧?真是相去深远。

以美人嫁老头,即使一时有冲动,多半时候却沉重透不过气来,中国男人似乎非的压女人几头,才显得出男人气概。在中国,美跟权势富贵家族荣辱比起来更像个工具,而且中国的美人注定是要么薄命要么不长久,似乎美是不现实的,非丑了不踏实?

以美人嫁青壮年,碰到的人,生命大好,懂得美,理解美,宠溺美,眷恋美宽容美,所以无论男人女人之美都能美的肆无忌惮,让人彻头彻尾的甘愿匍匐称臣,多好。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8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关键在于获得世界各国人的肯定与推崇。《荷马史诗》作为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无数的读者欣赏品味鉴评过了,如此一来,我的这篇读后感未免显得沧海一粟,其力也细,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读过此书后的感情冲动还是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读后感。

首先,《荷马史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么一点:表现战争,动人心魄。读《荷马史诗》的人,如果对它里面的战争场面描述和英雄战斗描述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只能证明读者的心不在焉已到达了如同白读的程度。写战争场面的史诗或史书,各国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战争场面描述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摄人心魄的,恐怕也仅有这一本古希腊人的诗篇了。在《荷马史诗》尤其是《伊利亚特》中,战争已经完全现出了它的原形——血腥与野蛮。就这一点来说,连此刻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摄出来的好莱坞影片中的战争场景都无法与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纽斯却被对手先投出的枪刺中,

喉咙被穿了一个大洞。

他就像一棵耸立于山间的橡树或白杨树,

或是挺拔的松树被木工挥舞的利斧砍倒、

运到海边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枪还扎在心脏处,

枪杆随着还在跳动的心脏颤抖……”

“……莫诺提奥尔特不甘示弱,

砍中了他的脑门,脑壳劈为两半,

两颗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脚下的尘埃里,

身体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明白连看到太阳西沉就忍不住“啊”的一声叫出来的金圣叹看到这些描述会做出如何反应。像这样的血腥场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呕的恐怖读物中或许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这些用诗句来表现出来,却到达了无可比及的艺术效果,即外俗内雅,当诗人贯注了他的真挚感情于这些吓人的诗句中时,他就已经摆脱低级趣味的写作,而进入艺术的创作了。人类的野蛮性是无时不在的,真正完全反映它的便是战争,而能把野蛮性合理而又完美地溶入战争的创作,恐怕也仅有《伊利亚特》了。

在《奥德赛》中,虽然更多的资料是描述诸神的安排、奥得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可是在对英雄事迹的叙述中,也从不避讳露骨的战斗场面描述。这些战争场面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肉跳、热血沸腾,仿佛能找回尘封了的对冷兵器时代的冲突的记忆。

其次,不得不谈谈它的文辞如何之巧妙、华美和伟岸.一部史诗,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然而读起来却是那么的朗朗上口,那么的形象逼真,那么的跌宕自如,那么的气势雄浑。作为叙事诗,它的辞采运用简直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第一,人物语言描述富于表情化,贴合人物的性格及场景设置,并且不乏幽默感。从这些语言对话中,读者不难推测出人物性格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赫克托尔与艾阿斯决斗前所说的话:

“艾阿斯,宙斯的后代,

特拉蒙国王的儿子,士兵的将领,

你切莫把我当成不谙战事的孩子或妇人。

我是一个精通战事懂得如何杀戮的人……”

用连续几个称呼来叫对方,这既是西方人普遍遵从的一种礼仪,又恰如其分地驳斥了对手的挑衅,给对手以一种只可意会的讽刺挖苦;而后面的话语则以一种近乎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赫克托尔内心的自信和与对手决一死战的决心。诸如这样恰当的语言描述在全诗中比比皆是,因为《荷马史诗》有一半左右的篇幅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而这,也正是本诗的特长之一。第二,动作描述具体传神,并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多处比喻手法的运用来描述动作是本诗的一大亮点。比如雅典娜帮忙奥德修斯等人追杀求婚者的那一段:

“……雅典娜摇起埃吉斯,凡人的灾星,

把求婚者吓得昏头转向、四窜奔逃,

像那春暖日长季节的牧牛,被纠缠不休

的牛虻追赶叮咬,发疯似的奔跑.

像那爪利嘴硬的秃鹫,从大山扑下,

平原上的小鸟惊叫逃窜,在云层下头,

却不能抵挡鹰鸷的猛扑,悲惨死去,无可抵御。

奥德修斯等人正是这样,横扫宫殿,追杀求婚者。

伤者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嚎,躺倒一地,

人头纷落,血流成河……”

比喻手法把单调的杀戮过程描绘成了人皆能懂的形象逼真的动物格斗,表现英雄的勇猛及对手的惨败,又不自觉地加入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真可谓一石二鸟。另外,正是经过语言与动作描述的有机结合,才使《荷马史诗》的故事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第三,即使是直接的白描也写得气势宏伟。这一点表现得最突出的当数《伊利亚特》第二卷中对希腊联军和特洛亚联军的各自布阵及其成员来源的描述。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每一支军队所来自的城邦介绍清楚,把那里的人的首领及其宗族历数一遍,并且还详细描述他们的战斗力(不无夸张之处)。作为一首诗,这的确显得罗嗦、冗长并且拖沓,可是作为文学史学作品,这些描述却显示了战争双方的雄厚的实力,增强了战斗场面的气势,正是这些描绘,使《荷马史诗》的战争场面变得无比宏大,气势无比雄浑。

最终,《荷马史诗》的结构严谨,故事性强,读后让人拍案叫绝。《荷马史诗》是文人根据特洛亚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而成的.虽然特洛亚战争确有其事,可是民间传说便必有其虚构性,一些人物及事件定有虚构之嫌,并且在不一样地方可能有相互矛盾的传说流传下来,并且不必说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本已虚构,况且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并非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写作队伍完成的(根据对两部分的详细比较)。可是即便如此,《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亚战争”仍然是一个结构紧凑合理的、人物事件并行不悖的完整的故事,这不能不令人佩服。先是诸神的一场争吵引发了人间战争的祸端,随后诸神各自支持一方,使战争开始并且变得旷日持久,而后希腊联军内部引起矛盾,使战争局面不可捉摸,再之后联军消除矛盾,重归于好,团结一致,最终攻陷特洛亚城,战争以希腊联军的胜利而告结束;而战争结束后,又以一个希腊将领回家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希腊联军的下场,而这些事件都是由无所不能的诸神所预先设计好的。如让阿基硫斯预言阿伽门农“会为他的傲慢付出生命”,之后阿伽门农果然死于非命;又如赫克托尔得到神谕,预言阿基硫斯会被阿波罗杀死,之后亦得到实现。这些故事既宣扬了命定论的观

点,又讴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畏命运、不怕牺牲、与悲惨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说文辞的华美是诗歌的固有特征的话,那么如此严谨的故事情节却超越了它的文学性,使之成为史诗中的典范,给后世的史诗创作供给了借鉴和模式。

读诗,要用心投入,置身诗意之内;读史,要能从书中出来,借古喻今。而读《荷马史诗》,这部史诗,则须既能投入,又能化出。正是以深入浅出的目标来要求自我,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而说到对《荷马史诗》的整体印象,我总结了一下,表达为八个字:瑰丽奇伟,悲壮雄浑。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9

《荷马史诗》的后半部《奥德赛》有所不同,这一部分史诗是对人类生命本身的内在价值的一种揭示。有限的、凡人的存在是值得为之而活的。这是世界化、世俗化的启示,然而它也是这样的一种启示:其本身并不仅是表面上看到的世界,因为它最初出现于神明世界的背景下,并通过神明的启发而被激发出艺术与诗歌的想象力。诸神存在并且贯穿于人类世界之中。奥德修斯通过不断的冒险在十年的时间里找寻着真正的自我并最终返回他的国度伊塔卡,期间战巨人,抗塞壬,与女神抗争,最终得返,人类对于自身内在神性的运用体现无疑,通过知识、技艺展现出无以匹敌的勇气和智慧,人类从屈从于众神逐渐转变为发现自身内在的神圣性,并开始学会运用这种技能。

为了凸显出主题“寻找”,《奥德赛》使用了两条线索,一是归途中奥德修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二是在雅典娜指引下,开始寻找自己不为所踪的父亲的另一重身份以及自身作为奥德修斯之子身份认同的特勒马科斯,《奥德赛》没有承袭《伊利亚特》战争叙事,并在第一到第四卷的标题中就有所暗指,以特勒马科斯之名作为标题已经挑明了这个名字的另外一重含义,“Telos”代表终结,“Machy”代表战斗,终结战斗之意已表明不同于《伊利亚特》的城邦与联盟之战,《奥德赛》将主要内容集中在人的内在自我的追寻中。并最终通过奥德修斯的顺利归乡说明了人类已经从屈从于神性引导或强制的命运安排逐渐转为通过抗争以及内在自省的方式主导自我命运的真正人类。

《荷马史诗》的两大篇章揭示的主旨从表面上看不尽相同,但内在暗含着合理的承接关系,也代表着创作时代的人类存在着对世界认知的迷惘踟蹰,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渐渐发现真正的自我以及认知世界的强大能力,从而将对于神秘未知的身形归纳转而作为内在自省的神性加以理解。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10

每次看到古西方,尤其是古希腊地图,看到那一群在被汪洋大海围绕的岛屿,那众多岛屿上建立的希腊城邦时,都会在心底涌起一股崇敬之感。总是觉得那里被描写得很美好,即使是厮杀的战场也会让我有几分向往之感,总觉得那里赋予了一些难以言说的神圣使命,让你觉得即便死在了那些刀光剑影之下,也是值得的,也是会被人尊敬的。自然我也必须要承认古希腊文明自有它的狭隘之处,譬如它对奴隶的苛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等等......

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荷马史诗》无疑是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发展不同城邦为寻求发展壮大发动一场场战争从而产生的悲剧。这一悲剧色彩在特洛伊战争中体现的犹为明显,斯巴达国家的终身帝王制膨胀了阿伽门农对权利的欲望,他妄想征服整个希腊王国,权利使他不顾亲情,甘心用女儿做奠基石的他终于在赢了特洛伊战争凯旋而归的当晚被妻子用浴巾和斧子杀死;阿里基斯为了留名千古,为后人敬仰,毅然决定了参加对特洛伊的征伐之战,最后被人射中了后脚踵而死;帕里斯拐走海伦王后引发了斯巴达与特洛伊之战,懦弱的他最终不仅没有保住自己冲动而来的爱情,在被太阳神赋予力量射死阿里基斯之后,他也被另一个斯巴达将军用毒箭射死;赫克托耳身为特洛伊的大王子,肩负着为整个国家荣誉而战的责任,面对阿里基斯的挑战,明知敌不过却还是要出城迎战,明知结果唯有一死,他却只能安慰妻子,尽力帮她安排好退路,结果也毫无疑问地,他最终死在了阿里基斯的剑下,他的老父亲深夜到敌营乞求带回他的尸体......

特洛伊战争总体上弥漫着一副悲壮的色彩,甚至是可以说是凄美的,为权利抛弃亲情而死的人是可悲的,他同时也为人所不耻;为荣誉而战的人是可怜的,但是你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去同情他;为爱情而死的人是可爱的,但不负责任的爱情又是可憎的;为国家而死的人是可敬的,正如那句,"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或者是记忆中的某个角落。古希腊神话里的很多人物本身就带走悲剧色彩,你无法去说,究竟是他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他,是预言决定了命运,还是命运决定了预言。或许是因为大海过于浩瀚你永远都猜不透、看不清,又或许是你被现实所蒙蔽了眼睛,已经无法去看清。无论是何种原因,命运这枚棋子,无论是在谁的手中,都显得有些举棋不定,这是众生常态。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11

《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10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8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9―8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6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12

我们似乎都钟爱悲剧,因为它总能带给我们内心带来悸动,又或许是我们悲悯的天性使然,总会有一些人经由此走进我们的内心,我们无法排斥。《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时代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荷马史诗》早已被尊为了"希腊的圣经"。既然已是圣经,便自然能够更为人所接受。

我不知道是否会有人像我一样总是对那已逝去的古希腊王国有着如此强烈的向往之情,可能我更向往的是那份情结,那些悲壮的,自由的,甘于付出,敢于冒险的一切都令我着迷。一段历史若只是有欲望使然或许它永远都无法让人感动,但你若从中窥见了那点点滴滴情感所缀连的小细节,便会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而古希腊最能吸引人的除了它的悲剧色彩之外,还有它的文明发展,它对英雄有着百分之百的尊重,对文学创作的高度支持。历史的发展需要纪实,但同时也需要想象,每一个时期的人们都需要有神话或者一些信仰来慰藉心灵,古希腊神话做到了前者,《荷马史诗》完成了后者,正是由于二者的碰撞与磨合才让希腊王国对我们有着如此深刻的吸引力。

于空闲时,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于时光的静谧里,于茶香的温润中,细细阅读这本书,让那些战场上的厮杀,家园里的温情在你脑海中慢慢驰骋吧,它总会让你有所收获,也许心灵上的感悟,也许是内心深处的触动。不管怎样,用心去阅读一本书时,至少在那一刻,你的心灵是纯净的。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13

这是一个拥有神的世界,在这神的世界里,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特洛伊战争。神降临到人间,与人类一起战斗。在特洛伊的最后五十一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便有两军数十名英雄丧生。而引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使希腊军不惜一切代价去攻破特洛伊?是那只邪恶的“金苹果”?是绝世美女海伦?到底是什么?一切无法得知。

在这个世界里,神的权利是无限的,他们想做什么,没有人能够阻拦。在忒修斯的婚礼上,纷争女神因没有受到邀请而生恨,从而丢下了金苹果“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丽女神阿芙罗狄忒都认为自己是最美的,应该得到金苹果。而宙斯却有事没事的把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牵扯了进来。三位女神纷纷向帕里斯许愿,用以得到金苹果。得到金苹果的美神,按照允诺帮助帕里斯得到了希腊美女——海伦。希腊人不允许这样的侮辱,举军攻打特洛伊,而众神各助一方。战争就这样进行了十年,死尸也布满了大地。

神界的人原本一场快乐的婚宴,由于妒恨从而勾心斗角,造成了人间的一场大灾难,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如果没有这种利益,那么也不会有恨,世间也会变得和平,万物一片安宁。

语言虽然美丽,但是战争是残酷的;神话即便动听,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

特洛伊的事实是存在的,那就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当时希腊各个城邦的战争连续不断,民不聊生。而在希腊的附近,小亚细亚,也就是如今的土耳其,那里有一个美丽富庶的国家,也就是特洛伊。而那只金苹果,就是使那些野心勃勃的权利者所梦寐以求的利益。而这时,神话便成了最好的武器。我们现在都知道,是没有神的;但在当时,迷信的人们对神的尊敬度是很高的。如果说,这是神的旨意,那么那些人们必会奋勇向前,走上不归之路。

几千年后,人们早已脱离了那种粗鲁野蛮的生活,再也不会衣不蔽体,也不会茹毛饮血。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但是“战争”依然进行,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这些“战争”中,有的是平时的勾心斗角,有的则是真正的战争。看看几年前,美国找尽各种理由去挑起伊拉克战争,绞死萨达姆,其中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石油,有了石油便可以称王称霸,取得更大的利益,这难道不是吗?

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以史为鉴,战争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唾弃。呼吁和平,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英雄们的血不白白流掉,让那些利益集团所造成的悲剧重演!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14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的圣经”。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古代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希腊人为夺回海伦,组成十万联军,远征特洛伊城。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最后,希腊人用木马计智取特洛伊城,大获全胜。

《奥德赛》叙述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世界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这两篇故事都是古希腊盲人歌手荷马所作,因此统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这个故事歌颂英雄的威武勇敢,赞美希腊民族历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喀琉斯,他是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视荣誉,但是具有固执、易怒等弱点。

《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杰作。

正如雨果说的: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一位诗人成功了,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你跟随着他攀登而上,即便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也绝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却叫荷马。

荷马带我走进世界文学史的殿堂!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15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古中国到古埃及,从古印度到古巴比伦都有他们各自的文学经典:《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红楼梦》《安徒生童话》……我最喜欢的是《荷马史诗》,在这个寒假中,我把它读完了。

《荷马史诗》分为两部分:伊利亚特涸奥德赛。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奥赛德”。

这一部分讲的是奥德修斯和他的士兵们因为风暴,所以和大部队分开了。而在路上,他的士兵因为惹怒了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卷进风暴失踪了。而奥德修斯因为刚开始得罪了海神波塞冬,所以回家的路十分艰辛。

终于,他历尽艰辛回到家乡,将那些背叛自己的人杀了,和自己的妻子佩涅和儿子特勒团聚了。

《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让我们领悟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正所谓“十年寒窗中状元”。咱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状元,可他们那一个不是苦读出来的?他们经历了十年的艰苦奋斗,只为了科举的那一天中状元。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得到回报。

通过读《荷马史诗》,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通过自己汗水浇灌过的果实,才是真正的丰收,才是真正的喜悦!

荷马史诗读后感300字篇16

《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乃至文化起源方面都影响至深,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是从混沌到秩序,从蒙昧到觉醒的历程,不仅是史诗内容本身,即便是史诗的颂歌者们,也经历了神性到人性、从神灵启示到发现自身内在的神圣性的历程。最初要颂唱史诗英雄们的事迹,需要呼告文艺女神缪斯获得神圣启示以及神明附体般效果方能吟诵。但随着《奥德赛》中体现出的人的自我觉醒以及不断逃脱诸神的掌控的尝试,语言与修辞蕴含的创造性作为技艺体现在人类自身,让人因而能够从内在中挖掘自己的潜在神圣性。

《伊利亚特》重在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故事,阿基琉斯的隐退不出间接导致了其挚友帕特洛克罗斯代其出战却惨死赫克托耳枪下,为挚友复仇的阿基琉斯怒斗赫克托耳,最终赫克托耳死于阿基琉斯刀下,而这位神勇的战士也没能逃脱阿基琉斯之踵的命运诅咒,被受到爱神指引的帕里斯射穿脚踝死于特洛伊城下。一场大战,英雄死伤殆尽,特洛伊联盟以及阿尔戈斯联盟,希腊人以及小亚细亚最优秀的一代英雄陨落殆尽,才构成了《伊利亚特》的宏大篇章。

在《伊利亚特》中,战争的重心是以英雄暗含众神指引的举动而转移的,阿尔戈斯联盟与家族城邦式的特洛伊在各领风骚的同时,没有哪位英雄能够独霸秩序引导者的位置。秩序的转变代表着双方阵营的此消彼长,同时无序的特洛伊城邦失去了英雄的领导与众神的庇佑,这一政治隐喻最终导致了特洛伊走向毁灭的结局,这场战争也因此落下帷幕。

19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