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归园田居 >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时间: 如英2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是解读陶渊明思想的总纲。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和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 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五、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略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反复读诗,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请学生背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环境及生活的句子:“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这几句描绘了陶渊明理想中世外桃源,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作品《归园田居》其三,一起去感受他现实中的实世外桃源!

  二、检查预习,展示资料

  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师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其三

  2、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三、走进文本,展示自我

  (一)、朗读诗歌,感田园之美

  1、指名读,共同订正字音。

  注意字音:种 荷 长

  2、配乐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和韵脚。

  注意韵脚,五言诗节奏划分(221、212)。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生齐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二)、描绘画面,品田园意境。

  1、学生解释重要字词,师生共同订正。

  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荷:扛着。沾:(露水)打湿。足:值得。但:只。

  2、结合图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而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月亮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3、结合图说说你喜欢那一句,为什么?然后带着这种情感、美感再读诗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读出耕者的艰辛和情趣)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读出诗人的艰辛)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读出隐士的坚定守志)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三)、合作探究,悟诗人情怀

  1、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B、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1)、从何而归?明确:官场

  (2)、为何而归?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归向何处?明确:田园

  (4)、归去如何?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C、“但使愿无违”,“愿”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总比在官场中“为五斗米折腰”来得强。

  2、你还能搜集到能表明他这个“愿”的诗句吗?把你搜集到的诗句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3、合作探讨:有人说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是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结合诗句和背景资料说说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四、课堂小结,检测背诵

  1、小结

  陶渊明如此坚决的隐居态度并非是为自己的“不进取”找借口,这种态度是被现实的利刀一刀一刀割出来的,陶渊明先后三次做官表明其入世的积极态度,可结果每一次都与那个有悖于心的官位不欢而散。三次仕途的教训,就像三把深入脏腑的利刀,诗人痛定思痛,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发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终于决定辞官归田,虽清贫,然田园牧歌亦无悔也!所以作者这种态度来自艰苦的尝试与漫长的思考,是坚决彻底的,是绝不回头的,古代不乏自诉厌恶官场的文人,但如陶老先生抛弃的这般彻底的却无一人。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走在回乡的路上,诗人如释重负,脚步异常的轻快与欢乐,久欲归之心溢于言表!

  2、背诵

  可见陶老先生的这种人生态度,除了他自身品性的高洁以外,是与当时官场的腐败黑暗有直接关系,有着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而我们处在当今这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里,定要积极面对生活里的挫折打击!十年寒窗苦读,大家定要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后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背诵来结束这节课吧!

  五、布置作业,挑战自我

  写一则随笔: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1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