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林清玄的哲理散文

时间: 淑航2 散文

  林清玄写的散文中,哪些是比较有哲理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清玄的哲理散文以供大家阅读。

  林清玄的哲理散文(一)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家院的花园时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感到无比的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了出去。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他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的,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了梅花似地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储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口味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一个人的品质其实与梅花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赏花的外形,就很难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最可叹的是,很少有人能回以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林清玄的哲理散文(二)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人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些困惑。

  黄桑禅师说法里有这样一段:“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请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偏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偏照也。”

  把一个人的“心”提到与众生请佛平等的地位,稍为可以解开一些迷团。

  一个人的心在佛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时又大到可以和诸佛相若的位。在新竹狮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第,壁上用苍润的楷书,写上“心即是佛”四个大字。同样的,在江苏西园寺大雄宝殿里也有四个大字“佛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摆在前面,总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其实,这四个字学问极大,它有十六种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意义几乎是一样的,以心字开头有四种组合:“心即是佛,心是即佛,心佛即是,心即佛是”,以佛字开头也有四种组合:“佛即是心,佛是即心,佛心即是,佛即心是”,几乎完全肯定了心的作用,佛在这里不再那么高深,而是一切佛法全从行念的转变中产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不再从“空”的角度在经文中索解,有时一个平常心就能在佛里转动自如了。

  我最喜欢的讲佛法是“维摩经”里的一段,维摩诺间文殊菩萨说:“何等为如来种?(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恙、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人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文殊并且进一步解释:“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这里,文殊把人世间烦恼的意义肯定了,因为有一个多情多欲的身体,有愚昧,有情爱,有烦恼才能生出佛法来,才能生出如来的种子,也就是“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把佛经里讲受,想、行、识诸空的理论往人世推进了一大步,渺小的人突然变得可以巨大,有变化的弹性。

  在我的心目中,佛家的思想应该是瘸子的拐杖,顽者的净言,弱者的力量、懦者的勇气、愚者的聪明、悲者的喜乐,是一切人生行为中的镜子。可惜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讲佛法的“有道高僧”大部分忽略了生命的真实经验,讲轮回,讲行云。讲青天,讲流水,无法让一般人在其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过去旅行访问的经验,使我时常有机会借宿庙宇,并在星夜交辉的夜晚与许多有道的僧人纵谈世事,我所遇到的僧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为僧的,大多数并在生命的行程遇到难以克服的哀伤烦恼挫折痛苦等等,愤而出家为僧,苦修佛道,可是当他饲入了“空门”以后,就再也不敢触及尘世的经验,用这些经验为后人证法,确实是一件憾事。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住在佛光山,与一位中年的和尚谈道。他本是一名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因为爱情受挫,顿觉人生茫然而适入空门,提到过去的生命经验他还忍不住眼湿,他含泪说:“离开众生没有个人的完成,离开个人也没有众生的完成;离开情感没有生命的完成,离开生命也没有情感的完成。”也许,他在孵说里是一个“六根不净”的和尚,但是在他的泪眼中我真正看到一个伟大的人世观照而得到启发,他的心中有一颗悲悯的如来的种子,因为,只有不畏惧情感的人,才能映照出不畏惧的道理。

  心有时很大,大到可以和诸佛平等,我们应该勇于进入自己的生命经验,勇于肯定心的感觉,无明如是,有爱如是,一切烦恼也应该做如是观。

  林清玄的哲理散文(三)

  一个孩子问我:“叔叔,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比钻石更有价值的东西?”

  我问他:“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他说:“因为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模特儿穿着一件镶满钻石的礼服,听说价值是一亿呢!”

  我说:“有呀!这个世界上所有活着的钻石都比钻石珍贵而有价值。”

  “钻石不是矿物吗?怎么会有活的钻石呢?”

  我告诉孩子,凡是有价值的、生长着的事物,我们都可以叫它是活的钻石。像我们可以说花是活的钻石、爱是活的钻石、智慧是活的钻石、一个孩子是活的钻石,我摸摸孩子的头说:“你也是活的钻石呀,如果用克拉来算,你的价值也超过一亿呢!”

  孩子不可置信的看着我,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价值的混乱。但是价值确是如此被混乱的,许多人误以为钻石的价值是真实的,反而不能相信世间有许多事物,其价值犹在钻石之上。

  就像毒品好了,每次当警方查获大批的海洛因或安非他命,新闻报导常说:“此次查获的毒品,价值五亿四千万元。”这使我们读了感到混乱,因为毒品在不吸毒的人眼中根本是一文不值的,甚至会伤身害命,怎么可以有那么高的“价值”?

  钻石虽然不是毒品,它的价值与价钱是值得思考的。钻石作为一种石头,它的价值是中立的,它的光芒,是因为附加的价值而显现。

  如果是以钻石来表达爱情的永恒坚贞,钻石就变得有价值。

  如果是以钻石来炫耀自己的虚荣,则钻石是一文不值的。

  如果是以钻石参加慈善的义卖,去救助那些贫苦的众生,钻石就变得有价值。

  如果把钻石收藏于柜中,甚至无缘见天日,则钻石是一文不值的。

  有了好的附加价值,使钻石活了起来。

  变成虚荣与炫耀的工具,钻石就死去了。

  不只是钻石,所有无生命的、被认为珍宝的事物皆是如此,玉石、翡翠、珍珠、琥珀、琉璃。黄金、珊瑚等等,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事物的价值是因为“意义”而确定的,意义则是由于“心的态度”而确立的。

  如果我们真能确立以心为主的人格与风格,来延伸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会显现生命的诚意,使生活的一切都得到宝爱与珍惜。每一朵花。每一个观点、每一段历程都变成“活的钻石”,每一分爱、每一次思维、每一次成长都以“克拉”来计算。

  在这无常的世界、每一步都迈向空无的人间,重要的是“活”,而不是“钻石”。

  每时每刻都是活生生的、都走向活的方向、都有完全的活。

  每一个刹那都淳珍宝爱、都充满热诚与美、都有创造的力。

  那么,生命就会有钻石的美好、钻石的光芒了。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