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借景抒情散文

时间: 淑贤2 散文

  借景抒情散文篇1:又到中秋感怀时

  又是一年中秋月,面对那轮明月,那片晴空,那花好月圆的向往,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低头,思绪纷扰,倏忽间又想起了十多年前的中秋之夜……

  也是一个月朗星疏的夜晚,天空澄明清澈,吃过晚餐,6岁的小女,牵着我的手,一个劲地嚷嚷着出去散步。

  那时的我,心情颇不宁静。喜欢的幼教工作,面临着考核下岗的危机。考教师资格证、自学大专、弹唱跳技能技巧考试,对于我这个没有学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来说,每一项都是全新的挑战。我感到有千斤重担压在心头,总觉得喘息不过来,心情是何等的压抑和悲观!

  中秋之月于我而言,是那样的凄凉、冰冷、寂寥的。牵着女儿的手,我失去了往日的欢笑。

  “妈妈,你看,今天的月亮好大好圆!月亮妈妈好美!”女儿抬起小脸,稚嫩的童音充满了欣喜。一下子拨开了心头的烟雾缭绕。是的,这样晴朗的夜晚,不应该是沉闷而悲伤的。

  “嗯,今天是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我捧着女儿的小脸,蹲下来。

  “是吗?妈妈,《嫦娥奔月》是不是中秋的传说?”说完,滔滔不绝给我讲起了我给她讲的故事。没想到,女儿是那样的专注忘情,讲得头头是道,第一次听到女儿讲那么多,颇为吃惊。

  “妈妈,你知道月亮妈妈的孩子是谁吗?”女儿仰起小脸,一脸的认真。

  “你觉得呢?”我反问。孩子的心是捉摸不透的,我忽然感觉眼前的女儿不能小看。

  “星星宝宝!它们是月亮妈妈的孩子!”女儿居然提高了八度音。第一次耳闻这样的想象,我小小的吃了一惊。女儿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星星和月亮都是亮晶晶的,月亮妈妈一下子就生了好多好多星星宝宝,一到晚上,星星宝贝们都出来游玩啦!你看,有的在眨眼睛,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说悄悄话……”女儿仰着小脸抬头望着天空,一下子说了很多很多。

  中秋的月,你是那么圣洁而美丽。低头,回首,是多么可爱的女儿,童心未泯,富有创意,拥有这样可爱的孩子,我还要多虑什么呢?

  我蹲下身子,把女儿紧紧地拥抱在身边,一遍遍吻着女儿的额头:“宝贝,你是妈妈心中最美的月亮,你就是小嫦娥,就是那些可爱的小星星……”泪,轻轻地滑落在脸颊上,那是幸福的泪水,洋溢着温暖的芬芳。

  又是一年中秋至,面对这轮明亮皎洁的明月,感慨万千。是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常的世事总让我们体会到人间的喜怒哀乐,但心中只要有满月,有憧憬,有梦想,就会成真!

  借景抒情散文篇2:我的故乡,我的梦

  在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都悄然安放着自己的故乡。远离故乡的人,心中都有一种思乡的情结。

  无数次,我朝着故乡的方向眺望。多少个夜晚,我常常梦回故乡,在梦中寻找故乡的模样。一遍遍听着《思乡曲》,那份对故乡的眷念,对故乡的守望,在心中一刻也无法停止,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心痛得难以言说。听着、想着,早已泪流满面。

  我出生在重庆西部偏远小城的一个小山村,小得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它的位置。没有江南水乡的婉约,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在我的记忆中,这里偏僻、荒凉,土地贫瘠,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青春懵懂时,对繁华的大都市充满无限向往,迷恋高楼林立和璀璨的灯火,盼望自己能拥有一席之地。曾经在心里渴望和企盼着,故乡何时也能变得如此繁华和美丽。终于有一天,我背上简单的行囊,揣着最初的梦想,全然不顾母亲的痛哭流涕,头也不回地逃离故乡,踏上遥远而陌生的城市……

  故乡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唐末昌州刺史、静南军大使韦君靖在龙岗山开建永昌寨,开创了北山石刻,南宋名匠赵智凤在宝顶山用毕生精力建造了宝顶山石刻。石刻群规模宏大,刻艺精湛,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是中外闻名的“石刻之乡”,是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青山环绕的山谷间,蜿蜒的岩壁上石刻造像和文字长达500多米。放眼望去,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牧牛图、地狱变相、佛说父母恩重经、养鸡女等造像,将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刻画得自然、生动,栩栩如生。《千手观音》身高三米,身后伸出1007只手臂,每个手心都刻有一只眼睛,千姿百态。一幅幅石刻造像逼真,情景交融,风趣盎然,气势宏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濑溪河,故乡的母亲河。河水从宁静的村庄缓缓流过,千百年来,濑溪河滋润着故乡的土地,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故乡儿女,孕育了璀璨夺目的石刻文化,见证了小城发展的风风雨雨,培育着小城人们“开山化石,励志图新”的人文精神。薄薄的轻雾在濑溪河面上升起,如炊烟袅袅,似轻纱飘飘。温婉多情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流过美丽的小山村,流过我恬静的心房。

  河岸边杨柳青青,淘气的孩子们光着屁股跳进河里嬉戏、玩耍,勤劳的村妇在河边洗衣裳,槌衣声、谈笑声随波荡漾。故乡的炊烟在每一天升起。清晨,炊烟绕上房梁,宁静的小山村被一缕缕炊烟唤醒。正午的炊烟飘过树梢,放学时,远远便望见自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就不由加快了回家的脚步。最美是傍晚的炊烟,缕缕炊烟飘逸在酡红色的夕阳中,劳作一天的乡亲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我和伙伴们玩得忘了时间。直到暮色四合,母亲悠长的呼唤声在炊烟里响起,大家才一哄而散,一身泥一脸土地跑回家。

  山路旁,有埋头雕琢的石雕人,古铜色的脸庞饱经沧桑,额头上刻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双手布满老茧,穿一身老式布衣。坐在石凳上,手握刻刀神情专注,一刀一刀,用心雕刻。一年四季,无数石雕人就这样默默雕刻着一块块冰冷的石头,雕刻着无声流逝的时光。不正是故乡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吗?

  四十年的漂泊生活,四十年的风雨,在陌生的城市,我一路跌跌撞撞,发过传单、洗过盘子、摆过地摊、当过文员。住过地下室,受过不少白眼,尝尽了人生冷暖。如今人到中年,我在城市结婚生子,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是,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当形形色色的人群从我身边走过,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时,我却有些惴惴不安,茫然失措。对故乡的思念便愈加强烈,愈发想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还有那浓浓的土得掉了渣儿的乡音。故乡的土地是我生长的摇篮,载着我童年、少年的梦。

  如今,曾经荒凉的小城已经旧貌换新颜了。一条条街道整齐宽阔,街道两边高楼林立,宽阔的迎宾大道,车辆川流不息,畅通无阻。滨河路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位于小城中心的广场上,数十根粗大的石柱分列广场两边,柱上雕刻的中国龙栩栩如生。

  驻足石刻雕像前,我仿佛穿越到古远的年代,听到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身怀绝技的匠师在岩壁上的锤錾叮当不绝于耳,看到四面八方的达官贵人、高僧信徒纷至沓来,虔诚拜佛香烟袅袅,佛歌起伏钟声悠扬……

  喜欢在闲暇时去山上走走,或一个人独行,或邀上三五个朋友结伴吟诗作赋,相谈甚欢。站在半山腰,吮吸着清新的空气,俯瞰小城婉约的�爸拢?薏桓刑拘〕乔娜坏谋淝ā�

  在这片土地上,故乡的祖祖辈辈默默地劳作、繁衍,生生不息。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执着地坚守着故乡,守望着故乡。每次回到故乡,我都要去村里走走望望,嗅一嗅乡间泥土的气息,摸一摸村头那棵老槐树,看一看宁静的濑溪河,在先人的坟头上鞠一把土烧一炷香。我会带着孩子到地里除草、点豆,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去乡邻家的土房里坐坐聊聊,听听那久违而熟悉的乡音……

  故乡虽不繁华,却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故乡是如此宽容,我曾那么决绝地弃它而去,它却无条件地包容我接纳我,平静地面对我的欢乐和忧伤。我最终明白,我早已植根于这片沃土,我的肌肤上保持着故乡的体温,我的血脉里汩汩流淌着故乡的血液。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行走并最终回到故乡。我是故乡的孩子,即使走遍万水千山,也走不出对故乡的牵念。只有回到故乡,我才能卸下一身疲惫,漂泊的心才有所归依,变得恬静而温暖。

  故乡像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香味越浓;故乡像一根琴弦,弹拨出一曲幽幽的乡愁。而乡愁如一根长长的线,牵动着游子漂泊的心,离家愈久,乡愁愈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浓浓的乡愁在心头缠绕,我便站在夕阳的余晖中,默默地遥望远方,我仿佛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听到母亲温情的呼唤在耳畔回响。

  故乡,我的梦。伊始的地方。

  借景抒情散文篇3:宜风宜雨竹之情

  爱竹,似乎不需要理由。生在北方,因气候原因,其实竹子很少见,所见也只是斑竹、筠竹等几个抗寒性强的散生品种,但她们宁折不屈中通外直的风骨令我敬慕。读过“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已是心灵的有机部分了。

  喜竹,喜她独有的形态、超凡的气质、清馨的韵致。看那颀长挺拔的竹竿,接踵而上的竹节,那纤细的竹枝,矜持的竹叶,竟是那么婆娑妩媚,简洁明快但又均称协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含羞驻立,又似江南小伙子,灵秀又不失刚毅。那清新欲滴的翠绿,竟然从竹叶绿到竹根,让你满眼绿个遍,给人以率直、轻快、坚韧的感觉。一阵风吹过,竹叶在风中矜持地舞动着,发出带有刚性的“飒飒”声。竹之雅号有:“苍龙”,出自苏东坡的“卧听谡谡碎龙鳞,俯首苍龙玉立身”之句。又有“寒碧”,则因陆游的诗句“插棘编笼谨扶持,养成寒碧映涟漪”而得名。

  是的,无论多么平常的一片竹林,一旦士子走进了它,便产生了文化与心灵的奇观。竹林与七贤的联袂,产生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竹林七贤。七贤信老庄,他们与竹林物化真趣的景象,真不知是竹林化作了七贤,还是七贤化作了竹林?抑或竹林本就是七贤,七贤本就是竹林。如若将他们喻为竹子的话,七人犹如七棵青翠的竹子,参差散立在岚气笼罩的竹林中。

  竹子“清高、有节、坚贞”的意象,让我想起一个人——郑板桥。他一生爱竹、敬竹、画竹、咏竹。做官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罢官时,“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弃官后,“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郑板桥不但以竹自况,还以“竹”待人,奖掖后者,他曾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他一生笔耕不辍,诗、书、画被时人称为“三绝”。他曾亲撰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也映照出郑板桥的人格。在他身上,后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风格吗?“竹毁节存”,板桥虽去,“竹魂”犹在。

  令人感佩的是竹子的七德:身形挺直宁折不弯的正直;虽有竹节却不止步的奋进;外直中空襟怀若谷的虚怀;有花不开素面朝天的质朴;超然独立顶天立地的卓尔;虽曰卓尔却不似松的善群;载文传世任劳任怨的担当。爱之深时,便在泛着墨香的书房里添了盆永远青翠的竹。那寂寞的竹,站在冬末轻吟,和着《竹林听雨》的乐响,翠意似水,漫过书房,也缓缓润了心扉。

  那年的暮春,应朋友之邀,来到一个依山傍水的度假村,我居住的房间外是一竹园。是夜春雨淅沥,倚窗听那竹林的春雨,于我是心灵的盛宴。淅淅沥沥的雨,和着心韵飘落。一滴两滴、千滴万滴的雨,轻吻着婆娑的竹叶,细腻得宛如亲吻珍爱的烙着青花的瓷。雨渐密时,风也便舞动开来,抖着竹叶沙沙作响。雨敲竹韵,恰似弹拨着的琵琶曲……这雨从陶渊明的东篱上滴落到白居易的云窗下,裹挟着唐宋的诗韵,穿过历史,安然走进凄凉而又温暖的心扉。和我一同听雨的定有苏轼,这个高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人。于是,耳畔响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歌来。竹林听雨,听的是一种过往,听的是一种希望,更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傲骨和昂扬。

  翌日清晨,我匆匆下楼,沿着山道徘徊在那片竹林。翠生生的竿,绿莹莹的叶,倒映在涟漪的边缘,宛如雨后清丽的晨。一条褐色小径,蜿蜒隐匿在竹林深处。一缕馨风拂过面颊,透过血脉,心也便是绿了的三月。竹密路窄,一不小心碰到了竹身,我的头上、衣服上被刷刷而下的露珠吻了个遍,头发湿了,衣服湿了,心也被吻得湿漉漉。

  最是竹山新雨后,翠绿满心头。是谁,打翻了这竹林瑶池的琴韵?如丝如帛,如醇如茗,醉了竹影,醉了人心,醉了春风……迤逦行进在竹林中,蓦然觉得自己亦是一棵宜风宜雨的翠竹了。

  以上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借景抒情散文,希望你喜欢!

  
看过“借景抒情散文”

23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