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汉字的魅力唯美散文

时间: 淑贤2 散文

  中国是拥有着5000年文化历史的国家,而汉字也正是居住在这里的人类的智慧的结晶!如今,汉字以其独特的美丽,正影响着全世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汉字的魅力唯美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汉字的魅力唯美散文篇1:汉字的魅力

  说起汉字总觉得意趣盎然。其实,对汉字最初的感觉就是“三难”:难认、难写、难懂。小时候经常逃学,可以这样说基本上是汉字惹的祸,每遇此时母亲便软硬兼施、连哄带骗把我送到学堂里,对老师是千叮万瞩的要好好管教我。临走时总会千篇一律地丢下那句寄寓她无限希望的话语:“听老师话,好好念字,长大了好有出息。”当时我并不明白话中的意味,只单纯地认为,多认识几个字就能不像她一样长年累月地在田地里忙活。然而,那时对汉字一点也不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母亲唠叨的增多,我也慢慢的对汉字在意起来了。上初中时,我从语文和历史书上方才了解到,汉字原本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后来上大学了才真正明白,汉字是世界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字,世界其他文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而汉字不只如此,它还能让人从中会出意读出情来,它极富情趣而又意味深长。

  单说它的演变过程,就很有戏剧性。可以这样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有着如此漫长的演变史。从汉字的字形变化和它的书写规则来看,汉字演变历时数千年。先后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及草书、行书等几个颇具影响力的阶段。其实每次变化都是时代的需要,而且与我们的书写工具和材料息息相关。甲骨文、金文时代,是因字符书写刻画在龟甲骨和青铜器上而得名。据史料,在更早一点的半坡氏族,还有画写在陶器上的符号,有人称之为陶文。不过,那还不能算是文字,但也可看出汉字最初的起源。由于受书写材料的限制,所以这些字符既大又圆,为记一件事就需大量的书写材料。甲骨不易得,陶器、青铜更是贵族们的奢侈品,因而,当时的文字是微乎其微,少而又少。或许是因为这个原故,所以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大捆大捆的竹简木简。据说圣人孔子有次搬家,居然汗牛充栋。汉武帝时,大学问家东方朔给汉武帝递了一份奏章,竟然挑了几位身强力壮的人来抬,可想而知,汉字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尤其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发明,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汉字的演变发展。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它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秦时已初具雏形的隶书到此时便已趋向成熟,并成为当时全社会通用的文字,隶书书法艺术也相应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我想这一切与造纸术的发明不无关系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也组织了一大批文字研究工作者,重新规范简化了汉字,这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它也是世界上现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但是还有不少地区和国家,如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由于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现在一直还在使用繁体汉字,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就因为汉字难认难写,故而历经如此多的演变阶段,过程也就如此漫长。虽说每次演变,汉字较前好写多了,可是受汉字起源的影响,汉字注定要一笔一画的写。无论将来怎样演变发展,如何追求简化也绝不能再回到草书,否则,实在是太难认了。这或许就是汉字不同于其它文字而独具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汉字的演变富有戏剧性,而它的产生却很有传奇性。汉字究竟起源何时,因为年代久远,确实难以考证,但是,关于这方面的传说倒是不少。传说中古代先民的“结绳记事”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思想,可以认为这就是汉字起源最早的思路。当然,先民们是没有思虑这么多的 ,他们只不过是为了劳动和生活的急需罢了。后来,随着劳动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结绳记事”显然是行不通了,故而施以简洁的图画以佐之,这也许便是后来慢慢衍化而成的象形文字的起源。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纷纭,但是最具影响力的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传说仓颉造字是从墙上稀疏的月影和班驳的漏痕中得到的启发。当即此时,天雨粟,鬼神夜哭,可见先民们把汉字的创造视为神奇。以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及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就足以证明,汉字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了。可以这样说,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就是甲骨文了。甲骨文尽管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字,但对它的发现却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了。据说是有人在药店买药时发现的,当时并不把它当作文字,只认为是巫师占卜用的符。后来接触多了,有人才在意起来,渐渐地发现,这些神奇的符号居然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才明白原来它就是最古老的汉字。

  汉字的意趣更多的表现在它的产生和创造上。自古以来,汉字的形体构造就有“六书”之说,也就是说,汉字的产生有六种来源方式。关于“六书”的说法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典籍《周礼•地官•保氏》,但那里面并没有提出其具体内容。后来,东汉史学家班固、经学家郑众、文字学家许慎针对典籍各自阐明了“六书”的内容,而且大同小异。清代以后到现在所沿用的“六书”,内容一般采用许慎的说法,次序却采用班固的提法。具体内容排序依次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从“六书”排列的顺序可以推想,汉字最初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先民生活的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只是简单地感受,接触最多的也不过是些与日常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物象,为了表达和传递消息的需要,他们便把这些物象以图画的形式简洁地用线条直接把事物的大致轮廓画出来,这便是后来的象形字了,如山、水、日、月、人、木等。随着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抽象,有些事情和物体要画出来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说,尽管象形字来得直接来得形象,是汉字造字最基本的原则,但它的数量是最有限的。然而,聪明的先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更简洁地添加点、横、竖或是把这些已成型的字符组合在一起,于是又造出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字,这就是“六书”中提到的指事字和会意字,如上、下、中、亦、本等指事字,如出、淼、晶、明、众、林等会意字。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浓厚的意趣主要体现在指事字和会意字上。姑且举几例谈谈,如“本”“末”它们是分别在“木”的底端或顶端位置添上一横而成,这就告诉我们,这个指定的位置就表示是树木的根和枝。因为“本”的原意就是“根”而“末”的本意就是“枝”,所以后来就有了“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等词。至于“明”“众”“林”等它们是由某些独体的象形字符经过组合或叠加在一起而成的,表意非常了然,只需稍微联想和领会,就会明白其意。如“休”是把“人”和“木”组合一起,表示一个人靠在树上,意思就是说人靠在树上休息。可以这么说,象形字给人的感觉是形象可感,而指事字和会意字却使人回味无穷。既然象形字有限,当然也就会影响到指事字和会意字的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验的不断积累,先民们便又开拓了新的造字思路,他们把表示事物形状和声音的字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便造出了一大批形声字,“六书”中数量最大的就是形声字。至于转注和假借,它们与前面提到的“四书”是有所不同的。它们是属于用字之法,而前面提到的“四书”却是造字之法。从造字功能强度来论,转注、假借到现在几乎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是,在古代那可是非同小可。古文中经常出现的通假字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如今是绝不能再用的了,否则,那不叫通假字而是错别字。在世界语言中,日本的文字跟中国的很有些相同,那是因为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千万不要等同视之。它们不仅在表意上一点不同,而且连读音也大相径庭,所以,在有机会接触日本语言文字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汉字来对待,要不然就会闹出大笑话来。就像英语,法国的跟美国的就很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学习世界其它语言文字的时候,一定要抛弃某些习惯的狭隘的传统文化观,唯有这样才能学好更多的世界语言和文字。

  就因为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趣,所以才吸引世界上如此多的人来学习研究。据统计,现在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多万,一百多个国家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譬如东南亚地区学习汉语的就有160万人。在韩国,有近2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考试也被正式列为国家外语高考科目。法国也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人数居欧洲首位。而在美国,汉语已经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以上情形表明,“汉语热”正在全球兴起。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将会逐步走向世界,也许不久的将来汉语会像英语那样备受世人的瞩目。懂汉语,识汉字的人也会愈来愈多。同时,希望我们的文字研究工作者,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研究挖掘出汉字更深的文化底蕴,让世界更多更全更深地了解汉语、汉字,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上所有学习汉语会写汉字人的荣耀。我想,到将来普通话和汉字的普及不仅仅是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汉字的魅力唯美散文篇2:汉字的魅力

  中国是拥有着5000年文化历史的国家,而汉字也正是居住在这里的人类的智慧的结晶!汉字到现在也依然附着其独特的魅力。

  用汉字来组成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古诗、文言文、对联、散文、小说……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古诗中汉字的魅力。

  先举一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用得极其巧妙。这个字是诗人王安石琢磨了很长时间才想出来的。起先,诗人想用“到”,可后来转念一想,觉得“到”太生硬了,于是,又想到用“过”、用“入”、用“满”等字。可是,还是觉得不够贴切。就这样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最后,终于选定了“绿”字。“绿”字既是吹的意思,又有生长之意,可谓用得绝妙。看啊,同一个意思,由于用的这么一个字不同,意思、韵味却大相径庭。由此可见,一个汉字是多么神奇的啊。一个汉字的魅力是何其的大啊。

  再说“杨柳岸晓风残月”、“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乡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一个“柳”字却也饱含了如此之情深,可见,汉字的魅力可见一斑啊。

  看啊,赋予这几首诗如此深意的都来自于那神奇的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呀!正是我们中华的汉字,给予了我们如此丰富的联想,如此丰富的想象以及如此丰富的情感。汉字,你是那么的蕴味十足,那么的独具魅力!

  我爱你,方块字——汉字!

  汉字的魅力唯美散文篇3:汉字的魅力

  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和象征,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力量。

  汉字,它具有二维特性:一是象形,二是会意。汉字的象形,就是根据事物的特征,使之固定化,这表现在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先是画形,即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规范,最后慢慢地固定下来;汉字的会意,与汉字的象形特征密切相联,象形本身就蕴含着会意这一特性,也就是说人们见到汉字的形状就知道其意思,可以说象形和会意是和谐地融合在汉字的结构中的。

  汉字的结构,给予人们的是一种稳重、端庄的整体感,这在于汉字的左右、上下都处在相互平衡、相互对立统一的状态中。汉字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整体感,而且还有一种审美感,即人们见到汉字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审美愉悦之情,这是因为汉字的形态具有艺术特质,也就是说汉字的偏旁、部首大都是对自然形状的描绘,同时汉字也能使人一下子进入汉字自身所创造的意境里。

  汉字的构造和形成往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即中国人在造汉字时把自己的文化心态熔铸到汉字的形状、结构里。如“忍”字,就象一把刀刃放在心头上,形象地表现出人的一种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一个“忍”字,更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心态,即中国人对自我个性的压抑和张扬,这从好的一面说可以委曲求全,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从不利的一面说让人失去自我,埋没自我。象“忍”字那样所传达出的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的汉字还有许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由汉字可见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这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性,也是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汉字的一大神奇的社会功效,就是中华民族在广袤的生存土地上之所以能处在大一统的局面,汉字则起着一种维系团结的重要作用。尽管中国有着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大地,有着众多各异的南腔北调的方言,按理说这样的国土、这样的民众是很难统一、很难沟通的,但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具有广阔土地的中国、拥有众多民众的中国却统一在一起,大家彼此相沟通。而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汉字起着相当重要的中介作用,因为汉字是带有固定与特定意义的象形文字,是官方确定、众人可学可认的文字,虽然在中国人们的语言(主要是方言口语)存在差异,但是因为大家都共同拥有相同的汉字,所以大家在汉字的世界里彼此相互沟通起来,求得共识。

  
看过“汉字的魅力唯美散文”

2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