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1000多字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阅读取向也不断有着新的需求。而散文,作为一种最自由的,“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日益得到当代人们的青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1000多字的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1000多字的散文1:厚冬探春,茶诗语丝

  冬衣长,粘霜凄凄,冬衣厚,冰雪凌凛。长衣睡,叹寒雪冰意;薄心语,憾人生凉雨。冬的冷、冬的凄萎、冬的失怀,如一苍老的人生落魄,看到的是失落后的炎凉世态,感发的是人生受挫的天意安排。然,非如此也。冬如一冰丝坐蚕,禅悟吐丝,破莹化蝶,虽厚了冬的冷,长了冬的沉寂,冷了冬的皮肤,可冬不能不说是裹着春的一次人生蝶化。

  在人生起伏的低谷里,往往是人生峰谷到来前的一次坐化。此时,需要的不是坐冬说冷意,而是厚冬探春意,沉寂悟心语。一次人生挫败,就是一次人生路途上,缺陷的凸凹表白,没有冰骨的晶化,没有痛心的疗伤,是很难在下一个行程中,走得稳、走得直。

  冬的冰与雪,不妨看成是水的魂魄升化。水没有经过寒意,是永远往地处滚爬,只有经过北风的肆意,苦寒的结晶,才能如花絮飞扬、如白玉折光。

  冬的季节,我们脚下的大地,把下一个季节的春意醇酿,如一杯万花的花束,如一碗千味的芳香,在默默地,以温暖火热的心胸,坐在冰天雪地看春语。这不能不说,冬是一个坐禅的人生禅化过程,决非是颓废、消沉,或是枯木长睡不起。

  冬的厚意,是一本坐茶品叶心的静语。冰雪虽有一色,但却看到了阳光皮肤上的五颜六色,这七彩的世界,不正是那春后花开的万花世界。冬的雪以缤纷的飞扬,写了一首春花浪漫的诗句,悟出了花的世界都很精彩,但也很短暂,如雪溶泥,如落花凋谢。只要有长青的心境季节,何在乎那花开在哪季,花落在哪个泥!

  冬的语句是一本人生折枝上的新绿。何不借冬的冷,冬的凄凄,把冬去厚读、把冬去厚味、把冬去新生。一个职业成功人士、一枝新叶的花绿,哪一个不是经过厚冬、寒枝后,开得如此姹紫嫣红。

  冬的诗句是首星语月吟的结晶、升华。在冬的沉寂中,就是把人生的晶体碎片,去打磨、去组装,如一首诗句上的字体结出无限的思考飞翔的翅膀。在冬的丝语中,要敢于薄去束缚自己的皮肤与四肢,敢于痛刀解剖,剔除庸俗的人生观,要有勇气直立、行走。

  冬看云,风送马,白了往日旧迹;冬看雪,天作衣,春了脚下花季。心厚冬,无寒意,心望春,万枝绿;何叹,脚粘冰,风吹衣,任它寒骨三丈,碎了破衣花絮,我依雪影坐雪枝,脚踩冰池作诗句,换得一生笑谈冬。

  1000多字的散文2:半壶秋水荐黄花

  丙申年的秋雨连绵不停。停则朗朗晴空。

  林间陌上,尽染秋色,晨晖透过枝梢叶隙射进缕缕光束,在淡淡的蒸蔚中泛着暖暖的氤氲。桃树早谢春红,摇曳着孤戚的身影;栗榛凋落青翠,垂下“华盖”“流苏”,荆丛则睡意朦胧,眯着枝尖上凝结的露眼,默念着昨天的故事;唯有那栌木婆娑,着一身紫裳,炫酷拉风。

  两只山雀啁啾没唤起我雅赏,倒是林地上那烂漫的金菊情锁我的双睛。蓦然想起宋人张孝祥的那句“冉冉寒生碧树,盈盈露湿黄花”,不禁肃然。古人总是赞赏菊的玉节光华,抚慰初始的清纯。时光抛人,命途多舛,追思那流逝的不在,谁说只是词砌不是心音呢!

  李易安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阙阙愁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在她眼里,“人比黄花瘦”。

  其实,追往事,去无迹。刘克庄眼空四海,少年自负凌云笔,自戏“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如此,实在不知当年的黄花如何看待这般才女、书生。

  一束阳光投射到花丛上,斑驳落错的花蕊儿瞬间水灵,若鹅黄玉翠,风和着陈年酢香。也是,昔日李白《九日登山》,“笑酌黄花菊”。苏门四学子之一的黄庭坚也顾影徘徊,“暂得尊前笑口开。万水千山还麽去,悠哉。酒面黄花欲醉谁。”看来,这黄花也不尽然孤凄,东篱之下,悠乐在人。

  那对山雀鼓噪烦人,经随着我旋飞落起,把树梢上的凝露扑棱下来,摇曳着心爱。再看那朵朵黄花惊容失色,浸着颗颗珠渍。旋即想起宋末元初词人陈允平两首词,《点绛唇·眉叶颦愁》和《点降唇·别后长亭》,“独倚江楼,落叶风成阵。满地黄花恨。”“雨襟烟袂。都是黄花泪”。在西麓眼里,黄花寄寓着早年富贵而文雅生活,饱含着三次出仕的风霜,叠藏着遭人谋害身陷牢狱的不幸。因故见花溅泪,恨别惊心。

  林间的湿气渐渐散远开来,阳光少顷靓丽些许。断烟离绪,移步换景,着意还不离开那花儿。南宋词人吴文英倒有些含蓄,“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将离愁别绪之情,溶于秋水,寄予秋菊,念想那心上之人。咀嚼品味,哀艳深沉。

  “却怕黄花相尔汝”,“休说当年功纪柱”。稼轩不但人爽朗侃快,词作也别出风采。何必居功自傲,不怕黄花看笑吗!在他心中,秋菊也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思绪到此,我也着实敬佩。“可意黄花人不知。黄花标格世间稀”。人都向往万紫千红的春天,谁把青春作秋同呢!菊花气质则异,凌寒不凋、傲霜挺立。在萧瑟秋风中开放,在初寒微凉中洒香,不追求功高伟岸,不攀比环境优良,“宁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是美人又是什么呢?

  我钟情黄花,更爱那些雕琢秋菊的绮丽佳作。

  萧风细雨酿就半壶秋水,诗词片阙煮馥寸心笺章。我,守望挚爱,相约在黄花只蕊之上!

  1000多字的散文3:黄河远上白云间

  千年之前,盛唐时的诗人王之涣(字季凌)写了首《凉州词》,被人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七绝压卷之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曾咀嚼N遍,反复揣摩,季凌这杰作是在那里触景生情呢?层峦叠嶂的深山里,残垣断臂的古堡前,还是白云悠悠的河曲处。

  深秋时节,我无意间闯入了当年王之涣吟歌的地方,川西北若尔盖县唐克乡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

  发源于青海巴颜卡拉山的黄河,自西向东,迂回曲折,在若尔盖大草原上的唐克境内与白河汇合,形成了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大转弯。这里,隔水与甘肃相望,凌空与白云接吻,是黄河路经四川的唯一一段。

  过唐克西行几公里,在一个叫索克藏 寺的前面驻车。南望群山错落,白云低垂,湾湾银水,绿草铺翠,让人恨不得把眼睑用什么东西给撑起来,尽可能的扩张视野。只见山与水际处,一丝白练飘来,越来越宽,越宽越弯,越弯越款,以至于恍惚自己置身与水中随涟漪浮动。

  回看金碧辉煌的索克藏寺,卓然精神,但已是建于1658年的“老叟”了。其后的山顶,兀然凸起,占据览景佳处,景区管理部门已修了木板栈道,直通山巅。

  这里海拔4000余米,每行一步,都明显感到心脏舒张的吃力,但移步换景,在不同高度,回望黄河画面各异。一旦登顶,美景尽收眼底,所有劳累顿一扫而光。

  没有莅临的人,用千般描述也难说清眼前的仙境之美。那一道道银白的河湾,从云端落下,在翡翠般的草地上蛇行,静谧而妩媚;那浓淡皴笔似的山峦,拥抱着霞彩,逆光闪现出千年城堡样的雉堞,苍凉而神秘;那潆洄若舞的草川线,若界外神曲,跃动着高昂而又柔和隐没了凡人听觉的旋律。

  痴醉间,蓦然见王之涣在那儿吟亢高歌,唐裳士人的气质异常洒脱。本欲揖拜,却见其随杨柳春风西去,顷刻间冷凄,一声声唏嘘。

  季凌才高八斗,性格豪放不羁,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拂袖而去。其诗作《登鹳雀楼》曾名动京师。可仕途坎坷,后来迁就文安县尉卑职,知天命之年郁疾离世。

  几番联想,顿然省悟,这人生不就如这九曲的黄河吗!从云端落下,奔流到海不复回。

  也许有人说我幼稚,王之涣是唐代的绛州人,在冀州任职,怎么会跑到几千里之外的剑南道松州来呢!

  我倒是认为,智人的睿思总能穿越时空,通灵共鸣的人。王之涣到没到过黄河九曲第一湾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诗旨揭示了人生哲理,惠泽了一代又一代人。

  不是吗?想开了,人如川逝,东流不回;犹若草芥,妆点风景;生命在无形中燃烧了,却积淀着文明,一代代推动着社会发展。

1000多字的散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