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吃有关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张爱玲也爱吃,她曾说“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那关于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吃有关的散文篇,希望对你有用!

  吃有关的散文篇1:吃螃蟹

  不知道为何,每年快到中秋节时就看到大街小巷都是卖螃蟹的。平时孩子要吃螃蟹吧,嘴里也会敷衍着:“等等呀,马上到中秋节了,到时候一定多买一点。”好象中秋吃螃蟹和过年吃饺子一样都成了一种风俗了。看着市场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螃蟹,实在是喜人。对于酷爱吃螃蟹的我真的是极大的诱惑了。还没到中秋,我眼睛就开始瞄着谁家的螃蟹更肥点,谁家的螃蟹更新鲜点,谁家的螃蟹价格更实惠点。所以一到中秋,就直奔早瞄好的目标,买个几百元回家好好吃一顿。几百元看似很多的钱,其实算起来只能买十几个螃蟹,这家伙贵着呢。

  回到家里,把螃蟹放进桶里,孩子们围着桶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都兴奋不已。一会叫:“妈妈,快点,螃蟹要爬出来了。”一会又喊:“妈妈,快来呀,它钳子要夹我呢。”不管它,等中午饭做好,我就把螃蟹洗干净放在锅里煮了,放点姜和葱就好了。有时候老公也会放点啤酒清蒸,那样味道更鲜美一点。我懒,就这样省事,反正是一样吃嘛。这边我们吃着饭,那边锅里煮着螃蟹,惹的孩子们都没心事吃饭了,不住的问我煮没煮好,看他们着急的样子,我不禁乐从心来。一般吃螃蟹都是要吃过饭才吃,俗话说:“蟹过无味。”意思就是螃蟹味道比较鲜美,吃过螃蟹以后再吃什么东西,都没什么滋味了。所以我们一般也都遵从这个说法,等吃过中饭碗筷都不收拾,就把螃蟹给搬到桌子上,大家围坐一起享用着。

  这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不理我了,叫着嚷着找奶奶。因为奶奶是最会吃螃蟹的,会把螃蟹的壳慢慢的去掉,去的那么仔细认真,最后拿在手里的是一大块肉,下面和一个蟹腿连着。孩子们争着抢着,奶奶一边弄一边还不忘来调侃一下我:“笨死了,这么大人了,连个螃蟹都不会弄。”“不是有你嘛。”我笑着答。看着孩子们吃的开心,我也乐的清闲,自己拿着一个螃蟹慢慢的吃,慢慢的品,倒也自在。其实我也不是不会弄,只是没有婆婆弄的那么完整,孩子们要是等我弄呀,最后多半是到了我自己的嘴里,因为都会碎掉。婆婆不停手的拔螃蟹,一会递一个给大孙子,一会递一个给小孙子,弄的快的话,还会递一个给我。

  我提意见:“怎么我的蟹腿小呀?”

  “两个大蟹腿肉给我两孙子吃了,你不吃小的吃啥?”婆婆哈哈笑着说。

  “就是呢,谁让你自己不会呀?”大儿子也笑话我。

  我瞥瞥嘴:“什么嘛,我自己来,就不信不会。”

  可是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婆婆弄的那么整齐,那么的利索。婆婆得意的笑着:“姜还是老的辣呢。”边说边把一个拔好的蟹子腿递到我碗里。看她面前蟹壳堆的跟小山似的,自己却几乎一口都没吃,弄了半天都到了我和孩子们的肚子里,我 心里面感动,嘴上却还是有一嗒没一嗒的和婆婆开着玩笑,互相调侃着。听着一屋子的笑,老公走过来最孩子们说:“你们让让妈妈,让她多吃点,就她小。”我可不管他的话有多嘲讽的意思,我还是和孩子们争着,笑着,闹着。我喜欢过节时有如此浓浓的气氛和亲情,无关金钱,无关利益,就一家人围坐一起,聊聊家常,说深说浅谁都不会在意,也不会生气,简单而快乐。

  不过说起吃螃蟹,我最喜欢的还是盘着腿 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着电视节目,一边啃着蟹腿,不时的蘸点醋。把蟹腿放在嘴里慢慢的嚼着,那滋味真的很香,很香,回味无穷。最好还有一两个人陪着,边说话边吃,那感觉美死了,我想过去的皇帝可能也就如此吧,哈哈。

  十几只螃蟹吃的是很快的,不一会就消灭干净了,老公说:“可以嘛,赶上日本鬼子扫荡了,一个没剩。”“当然,你没吃上当了吧?”我接口。“我要真吃还有你吃的呀?”老公笑。每次吃这些东西时,老公都会推说他不想吃,或者说在外面经常吃,其实我知道,他只是想让我和孩子们多吃点,他说看着我们吃他就开心了,好,有点男子汉的风度。

  小儿子吃完螃蟹抹抹嘴说:”妈妈,我记得我们以前吃的一种螃蟹腿上有毛呀,这个怎么没有?“

  ”这是海里的螃蟹,你说的是大闸蟹,你喜欢吃哪种呢?“老公问孩子。

  ” 我喜欢吃大闸蟹。“孩子说。

  ”好,明天买大闸蟹给你们吃。“老公承诺。

  等 大闸蟹真买来时,孩子们尝了一点却都没了吃的兴趣了,说还是海里螃蟹好吃。孩子们说的对,大闸蟹虽然蟹黄比较多,但是吃起来还是有一股泥腥味一样,是远没有螃蟹鲜美的。不过真正的吃螃蟹时节还是要再等上一个月左右,那时螃蟹就更肥,肉也更结实了。瞧,吃点螃蟹还吃出经验来了,这当然是婆婆告诉我的,她说吃螃蟹在过完国庆或者春天四月份是最好时节了。

  吃有关的散文篇2:吃茶去

  据说,赵州桥旁边有一个柏林禅寺,主持是从谂禅师。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参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是需要顿悟的三个字。无论是谁,来过与否,都可“吃茶去”,在茶禅一味中,去感悟生活。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并非是要像参禅那样去苦思冥想。倒是我常常沏一杯清茶,离开喧哗的人群,择一僻静之处,坐上那么半天。看起来,这有点“禅”的味道,而我却是在追求“吃茶”的随意和淡然。

  茶,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心境。卢仝有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吃了茶,是可以习习清风生,飘飘欲仙的。茶解万般烦恼,让人忘却许多琐事。唐人皎然也说:“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可见吃茶,能涤荡昏厥,净化心灵,吃于茶的苦涩之中而后品味生活的同甘。茶,不是一味地吃,用来解渴。茶的内涵,博大精深。我很欣赏一副茶联中所写的一段句子:“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吃几杯茶去。”唯茶,才能渗入心灵的深处,对生活释然盎然的兴致。茶是万物中的精灵,也是生活中的要素。

  我是四川人,从小就有吃茶的习惯。但凡我们那儿的集市,十有八九的店铺,都是茶馆。我和父辈一样,去集市上,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茶馆进去,择一座位坐下。虽是闹市中,然而人却安静。一盏茶杯、一壶水、一些人、一些事、都在杯里,像那些浮动的茶叶:或迷惘,或明晰;或浓厚,或清淡,都在眼前生动起来。这样静静地坐着,呷上一口,都在嘴里回味,感觉一些什么出来。

  自己独立社会,真正面对生活了,常有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我觉得这是生活本来的味道,也是茶涵蕴的内容:真实。不管体味如何,时事如何变迁,我还是如赵朴初先生所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吃有关的散文篇3:饮食人生

  不知怎得,在夏日凉风习习的午后,突然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那时的大火的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找来看了几集,马上就勾起了馋虫,因炎热淡去的胃口立刻就回来了。对第一季的偏爱是极浓的,镜头大多展示真真切切的食材与做法,第二季着重背后的故事,关于事物的部分少了许多。对于吃货来说,第一季无疑是很对胃口的。

  民以食为天,饮食啊,永远是说不尽的话题。哪有人可以不吃饭呢,有人的地方就有食物,有食物的地方就有文化。看片中各地不尽相同的美食,恨不得马上飞去品尝,但若是真的离开家乡,又会隐隐心疼,家乡啊,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味道啊。我不知道一个人的胃与舌头竟会如此念旧,不过离开一年,便相思成疾。江浙地区的清新的味道不同于皖区的浓郁刺激,要想完全融入一个新的环境,适应那里的饮食是非常必要的。初来时,因着辛辣,因着浓烈,无数次想要回到家乡,奈何既已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舌尖上感受到不仅仅是简单的味道,不然怎么会对故土念念不忘呢?

  谈饮食,自然是少不得其中夹杂着的浓厚的味道的,我并不懂烹饪,但能品出那每一份用心烹制的佳肴中的绵绵情谊。尝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的菜肴,精心烹制,一丝不苟,生怕腻了,厌了,营养跟不上或是流连于外面的小吃摊。那时往往是叛逆的,读不懂热腾饭菜中的担忧或是爱意。而那样精致的饮食生活很快就随着父母的远行消失了。不再有人守着饭点催你吃饭了,也不再有人为你荤素搭配,为你营养均衡了,任意吃着小摊也好,饭馆也罢,很是自由了,但那昔日温情脉脉地催促又都远去了。如今想吃母亲做到饭菜竟是一种奢望了,我们同样离家千里,你在北国打拼,我在皖南读书,有时相见竟也成了一种奢望。只盼一碗清粥你我共食,重拾过去的味道。

  既谈起儿时的味道,除却真真切切感受到味道,余下的便是对尝不到的味道的奢望吧。读刘净植先生的《不能遗忘的餐芳往事》,方才明白有一种食物生生带有高洁的气息。鲜花本该供人欣赏,陶冶性情,但刘先生从小便食芳餐,那些由鲜花做成的食物,不知是否早已融入他的骨血。玉兰糊上面粉放油里炸过的清香,菊花洒在肉汤里的芳美,一下一下将玫瑰捣碎化成绵绵甘糖时的甜蜜。很难想象,饮食可以这样精致,这样有情调,与芳餐相比,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竟有些粗鄙了。自那以后,每每见到娇艳的花朵,我总忍不住想到,若是食用它们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啊。大了以后,又庆幸,不是人人爱芳餐,否则恐难有那些花儿的立身之地了。

  刘净植先生离了童年便再也吃不到儿时的芳餐了,而我呢,也是很少能吃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菜了。与其说是怀念那些事物的味道,倒不如说是对那些脉脉温情难以忘怀吧。

  饮食男女,饮食人生,一粥一饭之间,意蕴悠长。

2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