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白居易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白居易是唐代颇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冲破了个人抒情言志的樊篱,将视角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作了大量的叙事诗。关于描写他的散文有哪些呢?3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白居易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白居易的散文篇1:白居易和仙游寺

  在周至县城南三十五里的黑水河畔,有一处衔山抱水、人文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这就是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揽胜的仙游古刹。

  一

  若问起赫赫有名的仙游寺名字的由来,还得上溯至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关于古刹的历史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据史料记载,仙游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一天,威风凛凛的隋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师到麟游仁寿宫,过周至境内,文帝乍见此地风光秀美,人杰地灵,即刻下令大兴土木,敕造行宫,作为他消夏避暑之所,并让文武群臣为这座行宫拟了个好听的名字——“仙游宫”,仙游一名,便由此应运而生。

  相传文帝在未即位前,自小养育在冯翊般若寺,长大后返回杨家时,有天竺沙门赠与他一包舍利子,云“大觉遗身”。等他即位后,曾与昙迁禅师数之,多次数却未能数得清。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十三这日是文帝的诞辰,皇帝为表对浩荡神恩的敬意,特下诏书《隋国立舍利塔诏》,令从京城分送舍利,于雍、岐、泾、吴、苏、虢等30州各立一塔供养。《诏书》曰:“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登善因,同登妙果。”并请高僧禅师三十余人各率侍者、官吏,配送熏陆香百二十斤,分运舍利于各州起塔。起塔之时,任人布施,但钱只限于十文以下。倘若不够,可役用正丁,取用库物。限十月十五日午时,三十州舍利同时置于石函内入塔。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息军机、停常务七日,专门办理建舍利塔之事。

  当时安置舍利修塔一事,可谓声势浩大,举国上下云集响应。然而,世事无常。隋文帝建仙游行宫仅二十年,大隋朝就灭亡了。“树倒猢狲散。”先帝远去,只剩下一座豪华的殿阁孤独地闲置在那里。离这里仅三十多里的楼观台道士,见此处殿宇巍峨,景致极佳,闲置实在可惜,便闻风而动,迁居此处,每日诵黄庭经,以诚心修道为己任。于是,一时也有“仙游观”之称。此后,因唐代帝王嗜好礼佛,几次亲迎佛骨,于是举国礼佛修塔之行蔚然成风。刚住下时日不久的道士们见机不妙,只得动身“挪窝”。有的收起行囊又搬回了楼观台,有的身着道服飘飘若仙四海云游而去,留下的只有秃顶的沙门僧人,每日撞钟诵经,打坐参禅,几经辗转之余,道观又变回了寺院。

  沦桑屡变,朝代更迭。到了明哲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仙游寺交由少数民族喇嘛桑加巴主持,此时规模更显宏大,改叫普缘寺。此寺殿内原有泥塑、铜铸和木刻佛像多尊,制作均精巧绝伦,匠心独运。一直到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才又复募修葺,恢复了仙游寺的原名。

  如今保存完好的清代正殿,内有泥塑佛像,前檐东西两墙画有哼、哈二将,东西两侧有厢房二十余间,殿前遗留有明代铁铸大钟一口。在正殿的西北约60米处,有隋代修建的法王塔。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塔正是七层,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

  站在塔下,仰望着被斜阳直射而发出耀眼光芒的塔身,透过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侵蚀而斑斑驳驳的砖缝罅隙,瞻仰这七级的浮屠,我仿佛看见了当年那悬挂在塔檐上的悦耳铜铃摇荡在薄雾缭绕的浮空与满天的云霞一道,听到的是梵呗赞响、晨钟暮鼓的空门之音,想到的是风流俊逸、才华出众的萧史吹着超凡脱俗的笙箫引来祥龙瑞凤与秦穆公之女弄玉双双结伴飞升而留下“乘龙快婿”的动人神话故事……

  仙游寺自隋朝建宫,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颇有小雁塔密檐式建筑风格的法王塔,线条柔和优美,是屈指可数的唐代风格的古塔。历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师,如王勃、卢纶、白居易、韩翃、吴道子、岑参、苏轼等都到过这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在此吟诗作画,舞文弄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扣人心弦的轶闻趣事。不仅如此,唐末黄巢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军队都曾驻扎于此,凭着秀色可餐的风光景致、氤氲缭绕的谷间烟雾和奇峭险峻的山势地形,无形之中,又给仙游寺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二

  我也时常涉足其中,苦思冥想仙游寺有那么大的魔力吸引游客的原因所在。但我想,游人旅游参观的原因多半还是出于对历史和人文的憧憬向往。倘若单是一处风景秀美的旅游景点,而缺乏它应有的文化元素,游人最多也只是作为一个慕名赏玩的过客而已,而不会孤注一掷,倾其精力回头再赏。仙游寺只不过是悠悠历史古迹长河中的一个零星石子罢了,它之所以能久久沉淀于历史古迹的长河而永不陨灭,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多半还是更多地保留了人文气息于其中,以至于能流芳至今。而这其中,与时任盩厔(今写为周至)县尉的白居易不无瓜葛。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卢纶《过仙游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34岁的白居易在由皇帝主持选拔人才的特科考试中,因所作的“策目七十五门”锋芒太露不为朝廷取悦;到了四月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中入四等,但出言大直,不得为朝官,而补任周至县尉。时值青春年少、衣衿飘飘、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到任后一时被周山至水的缭绕烟雾、潺湲流水所吸引。他第一次公务之佘,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仙游寺游览。因初来乍到,爱民心切的白居易不愿扰民,不曾带任何侍从,就独自骑马南驰,直奔黑水河畔的仙游寺,体味卢纶诗中描写的那行云流水、经声竹韵的人间仙境。

  喜出望外的白居易到达时已夜幕降临。只见夕阳从狮山断崖上敛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西边的天空,尚留有丝丝残霞,但在习习的晚风送来的阵阵凉爽中,又很快褪去了绯红。近处滔滔的黑河流水声,在静谧的夜空听起来分外空旷、清幽。成群结队的沙鹤站在寺院的台阶上,沐浴着晚霞最后赏赐的宁静和安逸。寺院中传来了僧人虔诚执着的诵经声,在撞起的鏜鞳噌吰的钟声中越发觉得清晰悦耳。明月朗朗,银辉倾泻,整个仙游寺的山石、竹林、庙宇都像罩了层薄雾似的轻纱,越发飘渺、空灵而勾人魂魄。一入其地,白居易恍入仙境,不禁感慨喟叹:“仙游寺,仙游寺,名不虚传,名副其实,人游若仙,快哉乐哉,不枉此夕,不虚此行!”

  这时,寺中灯火通明。白居易捏手捏脚叩开了寺中住持的房门,只说自己是来此拜佛进香的庶民,想借此讨教佛法,敬请禅师点化一二。住持还礼道:“岂敢,施主但说无妨!”

  少时,白居易便以隋代高僧智顗的学说为题,请教道:“敢问禅师,何谓‘一心三观’?”住持答道:“‘一心三观’,即是在同一时间于一心中观有空、假、中三种实相。此三种实相,亦称为‘三谛’。”接着,白居易又问道:“且闻‘一心三现’又名‘圆融三谛’,此说何解?”住持见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出言不凡,想必绝非等闲。于是,老禅师先请他落座饮茶,然后,毕恭毕敬地答其所问:“佛教之‘法’,是轨持之意;‘持’,乃一定范围内的法体;‘轨’,即让人产生的一种理解。一切‘法’,都具有‘三轨’,即真性、观照、资成;‘三轨’分别配合成空、假、中;空、假、中三者并非次第关系,而是同时存在、互无妨碍,故而称为‘圆融三谛’。”

  白居易本来就颇为留心禅理,且造诣不浅。原以为在这山野之寺,不会有高僧解悟佛理,没想到,老禅师的一番侃侃而谈,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他大为欢喜。他这才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愿与住持结为益友,切磋学问,共赏美景。住持欣然答应,二人击掌为盟。随后二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乐在其中,不分昼夜,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末了,寺中留宿,白县尉也答应暂宿厢房。

  熄灯之后,白居易仍毫无倦意,总觉意犹未尽,回味当初造访仙游寺的经历,终究心绪难平,于是便在昏黄的烛光下持笔疾书《仙游寺独宿》一首:“沙鹤阶上立,潭月当户开。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

  这次夜游的经历,让白居易对仙游寺兴致大增。虽想再游,但总因繁忙琐碎的公务而未能摆脱。一次,他要去骆峪办理公务,刚好从仙游寺旁路过,恰好邂逅挚友王质夫,便与他一同携游。

  这回的白居易看到的却是白天的仙游寺,虽说违背了“独游”的初衷,却与他成莫逆之交的王质夫同往,仍显得心旷神怡。

  午后的秋日,天高云淡。排排大雁从头顶一呼而过,只剩下眼前画卷一般的山色,由深至浅,绵延不绝。他们二人策马扬鞭,欣喜若狂,迫不及待要赶往仙游古寺。

  解鞍下马,渡过芒水,往西,便是一片金色的稻田。几个农夫正在田中精心耕作,一位垂钓的老翁手持钓竿,悠然自得,专心致志,一心只顾垂钓,漫随天上云舒云卷,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情。这时,白居易还约来了好友陈鸿,他们三人一起到仙游寺中畅饮。

  席间,他们突然谈起了先皇唐玄宗与杨贵妃骊山享尽人间无数奢华的往事,而一代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却最终落得马嵬坡撒手人寰的悲惨下场,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如同史诗一般壮丽凄美,值得让人思考。爱情与战争漩涡的交织,让一代红颜照青,究竟谁是谁非,世说纷纭,喋喋不休。一个单薄的红尘女子绝恋于兵荒马乱与国破家亡之间,让人感慨万千!王质夫借机对白居易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陈鸿《长恨歌传》)后来,白居易就在寺内居住数十日出色地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长恨歌》,同时陈鸿作《长恨歌传》。正由于此,仙游寺更是声名大振。广为流传、气贯长虹的《长恨歌》成就了仙游寺不朽佳话的美名,仙游寺成了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畅咏抒怀的绝佳境地了。

  三

  据史书记载,在任期间的白县尉时常只身行走乡间,体恤民情。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芒种已到,金丝柳上荡漾的黄鹂亮出婉转动听的歌喉,歌唱着丰收的喜悦。白县尉策马直奔马召南岗,来到正挥汗如雨的农民收割队伍中间,看到一家老小全部上阵繁忙劳作的情景,有感而发,写出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作《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一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元和二年十一月五日,因卓尔不群的白居易受命入朝拜翰林学士,此后的时日,他始终不忘周至的山水和往日的一点一滴,这种复燃的旧情饱含在《寄王质夫》一诗中:“忆始识君时,爱君世缘薄。我亦吏王畿,不为名利著。春游仙游洞,秋上云居阁。楼观水潺潺,龙潭花漠漠……旧游疑是梦,往事思如昨。相忆春又深,故山花正落!”

  毕竟时光荏苒,那时的佳话也只能当作人们茶言饭后的谈资说说罢了,再美好的事物也总不会千年万年始终不变。尽管自1996年将“仙游寺法王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它还是不得不让道于现代社会城市文明的改造。1998年因黑河引水工程修拦河坝,法王塔不得不动迁。按照佛教礼仪,前天晚上八时举行法王塔动迁礼佛会,各界信众两百多人前来参加。据说,当晚的气氛异常庄严肃穆,人们的心情彼此都很沉重。

  礼佛会一开始,鞭炮声在幽静的山谷喧天动地。临时赶做的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神龛,旁书“峰冠紫气灵塔易地国宝光耀万代,川纳祥瑞古寺乔迁先佛永保平安”,横批“佛光普照”。随后由寺院主持果性法师焚香、化表、叩头。住持虔诚礼毕,那个曾雄踞于黑水河畔一千四百多年的法王塔从此易地,而仙游寺原址也只能在黑河水底销声沉默了。

  “终南阴岭秀。”仙游寺法王塔的搬迁,印证了终南秀美的灵气。拆迁过程中,文物考古者在法王塔的二层发现三枚舍利,后又在地宫中发现十枚舍利和石碑。碑石一面为隋代《舍利塔下铭》,镌刻碑文曰:“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雍州周至县仙游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另一面为唐朝《仙游寺舍利塔铭》,碑文曰:“此塔即大隋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置也。”足见法王塔建造年代,毋庸置疑。

  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佛法,使威名远扬的仙游寺完整保留了凛然正气;与它相距不远处的楼观台因老子高深莫测的“道”的稳固,使仙游寺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和交织融合的三教灵脉得以永久传承,它们就是活着的无价“双璧”,永远那么耀眼夺目。

  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每次走到仙游寺,我总会久久驻足,思索着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仙游寺,思索着诞生于此的伟大诗作《长恨歌》,它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印记需要慢慢去挖掘。然而,唯一不变的是滔滔不绝的黑河,它始终在向前奔流的进程中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记忆。

  关于白居易的散文篇2:勤奋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前辈与刘禹锡前辈是同龄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家道中落,家贫多故,勤奋好学,贞元十六年二十八岁及第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官终刑部尚书。白前辈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论诗强调继承《诗经》和杜甫的创作精髓,在文论和长篇叙事诗创作上都代表着唐朝的卓越文学成就,素有“诗魔”与“诗王”之称。

  《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是白前辈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人十六岁所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诗可以说是诗人为普通的野草写了一首赞歌,前面四句赞美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后面四句触景伤情感悟了时光易逝与送友的离别之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带着“韧劲”“有嚼头”的诗句,成为了中华大地炎黄子孙传之千古的绝唱。白前辈十六岁时从江南应举初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诗人顾况,顾前辈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但当他翻开其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这首诗也是白居易前辈的成名之作。

  其实白前辈是靠勤奋学习而成功的,《与元九书》是他的一篇使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的诗论。他在文中叙述了自己从小勤奋好学的经历,“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白前辈三登第科是说自二十八岁登进士第后,苦学不止,三十岁参加吏部考试以书判拔萃登科。三十四岁参加皇帝亲试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他被录取为第四等,这样他才有了接近皇帝的机会。

  白前辈的诗格是朴实自然,清新淡泊。《惜牡丹》就是这一类诗作的代表,“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人伤感地看着阶前院子里开谢的牡丹丛,惊喜地发现还有两枝将要开败的牡丹花,仍然倾立着它们最后的娇媚。诗人读书到了深夜,突然他想起来院子里那将要开败的牡丹花,情不自禁地掌着灯到院子里再次爱惜地欣赏它们的芳容,害怕明天早晨的风儿把它们的花瓣吹落。白前辈这一首情真意切的诗一出手,引起了后人的争相模仿,“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等名句。

  还有一首《夜雪》的短诗构思就非常非常的奇妙,全篇通过诗人的意识感知,让看客知道了天下了一场大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被薄而枕冷。疑惑着窗子是被什么东西映得明亮明亮的。他懵然醒悟是院子里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光亮,雪下得越来越厚了,静夜里不时传来院里竹枝被雪压折的脆响。仔细欣赏品味这淡雅无色的诗句,浮想联翩想那白而无香飘扬的雪花,便会发现诗句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谁能在沉沉夜色里看到下雪的模样,天气那么寒冷也没有去赏雪的心情。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前辈就是从感觉出发,依次从感觉(冷)、视觉(明)、听觉(闻)三个层次有声有色不加雕琢地描写出了一场大雪的风貌。

  白居易前辈的诗歌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使唐朝的诗歌达到了极致。由于他一生向往在官场生活,过分强调自己的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着他的诗歌艺术创作和风格的多样化。

  关于白居易的散文篇3:望江南也说白居易

  在唐代,白居易名声比李白、杜甫名声大。白居易名声大的原因,是他写了许多乐府诗歌。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可以说在唐代就是六七岁儿童都会唱两句。

  白居易与元稹同时进士。刚进士的白居易可以说是意气风发。他认为爱文学的唐宪宗很赏识自己,让自己做左拾遗,我想白居易肯定这样想:宪宗陛下是个好圣上,我是他提拔的,我要让他成为圣君,我要向他反映老百姓的疾苦,我要做个好臣子。白居易写出了《卖炭翁》,望江南不知道唐宪宗看过是什么感受,肯定不高兴,自己没有想到宫中如此黑暗。但是我想他宪宗肯定转念又想:你白居易这个小子安什么心竟敢对我抹黑?由于白居易在朝堂上指摘唐宪宗“陛下错”,唐宪宗大为恼火:“你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提拔你的,你竟然与我唱对台戏。你干脆离我远一点。”白居易做了太子左赞善大夫。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疏捉拿凶手,宰相以东宫之官不能言事要严办白居易。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刺史,白居易听琵琶女弹琵琶联系自己遭际写出《琵琶行》。白居易说是写琵琶女,其实用琵琶女来影射自己。早期得到皇帝宠爱,因为皇帝不高兴,自己被皇帝踢出局。这时候白居易,肯定在想:“我白居易命运怎么这么背?”白居易思想开始变化,白居易思想由早期激烈变得开始消沉起来。

  820年,宪宗驾鹤西去。穆宗即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在长安白居易待了不长时间,白居易认为长安是非之地,自己不宜久留。自己还是明哲保身的好。白居易要求到地方任职,白居易先在杭州做刺史,后又在苏州做刺史。白居易在杭州与苏州做刺史,都为当地进行积极改善民生。不像现在有些官员民生是口号,拆迁是大事。现在在苏州与杭州,还有白居易做的功绩。

  晚年白居易看透宫廷争斗,自己不想有多大官位。自己只想远离争斗,自己只想平安,白居易就在洛阳做闲官。每天白居易与香山寺和尚谈佛,与诗友饮酒写诗,白居易干脆来个号香山居士、号醉饮先生。这时候白居易已经没有多少雄心,这时候白居易真正成了白乐天。白居易写了许多闲适诗,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白居易让唐宣宗看好。但是唐宣宗做皇帝,白居易早已经归天啦!唐宣宗爱屋及乌,把白居易弟弟提上宰相。我想唐宣宗肯定这样想:有白居易这个好哥哥,白敏中这个弟弟也不错。望江南不知道地下白居易对自己弟弟沾自己光而被提上宰相不知道怎么想,望江南在想肯定白居易会说:“宣宗圣上,您不能喜欢我的诗就认为我能够当宰相,您不能提我不成就提拔我的弟弟,后人会对我白居易说三道四的。我白居易诗也白,人也是白的,我姓也是白的,您把我弄黑了。”望江南写到这里,望江南在想:白居易在想:“反正我没叫您宣宗圣上提拔我弟弟,是您自己一厢情愿的。我白居易还是很白的。”

  望江南喜欢白居易诗歌,特别是白居易的《卖炭翁》。望江南从在唐代白居易 名声比李白、杜甫大,从白居易《卖炭翁》得到一个启示:谁为百姓悲酸辛,谁就是百姓大明星。唐代如此,现代也如此。望江南从白居易《卖炭翁》上还得到一个启示:谁想名声大,谁就得真正关注民生,而不是学李白为唐明皇与杨贵妃写什么《清平调》。

  
看了“关于白居易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白居易名言名句诗句

2.论白居易的散文

3.白居易名言名句

4.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5.白居易的成功秘诀

2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