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传统文化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关于它的散文会怎样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篇1: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

  沙格龙舟赛是泉州市泉港区,特别是南埔镇沙格村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始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沙格村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除龙舟竞渡外,还有传统的祭神仪式,人们借屈原英灵和妈祖神威以求来年人丁兴旺,风调雨顺。此外还有海神巡游,搭台唱戏等活动,这些传统不管刮风下雨,年年照样进行,其热闹气息不亚于春节。;

  沙格的龙舟竞渡是数百年来人民传统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它融入了当代的体育竞技活动,每年都有众多的参赛队伍在此一决胜负。

  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一个特色项目,泉港区委、区政府曾把它作为泉港文化的一个品牌,深入挖掘推广,使一年一度的传统民间文化进行的更加有序。

  南埔镇沙格村位于泉港区最北部,濒临海处,海滩广阔。俗语道:“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然而,这样的民俗气息究竟还能延续多久,我未置可否。是的,我们的文化正在遭受灭顶之灾,一旦被摧毁,就可能会永远的离开我们。;

  近年来,泉港区的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只讲求经济环境,不注重生态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癌症爆发率更是与日俱增。前不久的“污水故障”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今的泉港,仅石化工业区就有25。47平方公里(非石化的工业区不计)。我们早已不再奢望什么碧水蓝天,也早已不再幻想拥有清新的空气了。只是希望这样的恶化速度能够有所收敛或平缓。

  然而,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正在猖獗-填海造地!挖土机的声音一日比一日清晰了。

  我们的海快消失了,而与之相生的传统习俗也将荡然无存了。

  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篇2:中国传统文化——国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中国画自古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

  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古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代表种类有人物画、山水画、水墨画、院体画、工笔画、文人画、花鸟画。

  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张宏的《击缶图》和《布袋罗汉图》、曾鲸的《侯峒嶒像》等。

  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篇3:腊八节说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的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时尚天花乱坠,节该来来,该过过。曾经任性的以为,传统的东西,都是蒙昧的,愚蠢的。于是,以宏大的理由,天堂般的梦想,破旧立新,有形的全扫到垃圾堆,无形的传统文化却韧劲十足,不管怎么贬低和蔑视,还是润物无声的常在。就算扫到垃圾堆,把那些古代精美的建筑毁掉了,也只不过竖起来一片片的真的垃圾堆。中国的城市就像小时候小孩子拓泥模过家家,千城一面,让人以为是移民城市,就连以往古代建筑多多的城市,除了毁于战火的,__破四旧“狂欢”掉的,就是以改革建设的名义给拆掉了。这最后的拆迁,比古代盗墓贼厉害,直接把中国的城市特色给毁灭的连痕迹也不剩了。最后剩下的也许老天爷看着不怎么过瘾,接连的着火,成片的烧毁,这也算另一种形式的天谴。

  习总提出:“保护古建筑利于城市个性。”话音刚落,部分城市就眼看着要掀起复古建设的热潮,不知道这水泥钢筋的现代建筑工艺,只会拆古典建筑,以砸毁祖宗遗物为时尚的同志哥们儿,怎么赶这时髦。就算有本事,用水泥涂抹出样子来,还是古代建筑吗?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中国的管理者、市政当局基本是拿城市当作公司来经营的,农地变商地,大大的盈利一次,建成房子,税收一次,也许吃顺了嘴,眼看着用地挣钱的风声紧了,想出来一个房产税,这生意敢情上算,空手套白狼的折腾老百姓手里的俩钱。

  中国现在缺的不是钱,不是物,缺的是德行,更缺修养,当然最缺的是文化。没有文化忒可怕,就连抗日剧,都是塑造的农村二流子形象当家。当家主事没文化,只有钱权,城市就好不了。就像大同那个烂尾仿古建筑群一样,可以肯定这初衷不是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奔着旅游挣钱去的,所以这古建筑建起来,非古更非今,代价巨大,收效甚微。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母体,想要割掉文化的脐带,这个民族也就成了孤魂野鬼。想想犹太人几千年后重回耶路撒冷,如果没有传统信仰,文化维系,哪里去寻根?更遑论建国,成为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虽然后代子孙想着法的造改,但总算一流相传,时到今日,文化的血脉还存在着。

  腊八节喝腊八粥,想起小时候那些关于腊八节的故事,以及乡村俗语,很真实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脉里流淌。是不是到了反思一下文化建设的时候了?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文明遗存了?

  
看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描写传统文化的散文

2.传统文化的传承散文

3.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

4.传统文化散文

5.传统文化有关孝的散文

27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