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家风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到“家风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就会傻眼了。不用担心,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家风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家风的散文篇1:家风

  前段时间,电视上一挡有关家风的访谈节目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关注,一时间家风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热词。

  家风是什么?家风就是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好的家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每一家的家风各不同,但宗旨都是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每一家的家风或用文字记载,或由口头传承,代代相传,共同遵守。

  当别人都在热议家风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自己家的家风,思来想去,记忆中似乎父母并没有明确告诫自己家的家风是什么。因为寻找家风,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父亲因为早年操劳,身体一直不好,家中的一切大部分都由母亲打理。母亲很能干,为了多挣公分,在队里一直当整劳力干,男人干什么活她也干什么活,而到了晚上,当男人们开始休息的时候,忙活了一天的母亲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开始掐缏子(一种手工编织的草艺品),常常我睡了一觉醒来,朦胧中母亲还坐在灯光下一直在编着,深夜非常的寂静,只有母亲熟练快速编缏子的声音,这个画面几乎涵盖了我整个童年的记忆。赶集的时候,收缏子的来了,母亲的缏子编的最好,也最多,价钱也比别人的高一点,母亲的缏子卖了后,于是便有了饭桌上的一点肉,一条鱼,或者是我身上的一件新衣服。正是母亲的勤劳能干,才使我家的日子慢慢的好了起来。一直到晚年,母亲还经常帮着哥哥们干点农活什么的,而做饭更是母亲的强项,每次回到家,从来不用我们动手,都是他亲自做给我们吃,至今还思念母亲煎鱼的那特殊的香味......

  母亲的孝顺也让我记忆深刻。当年父亲弟兄两人分家时,爷爷只给了父亲两间小屋,父母净身出户,爷爷是和大伯家住在一起的,对此父亲还有点微词,但是母亲却从来没有怨言,只要家中做了任何一点好吃的,总是要盛上一碗让父亲给爷爷送过去,后来爷爷晚年有病了,母亲也是在床前尽心的伺候,母亲的孝心最终让病重的爷爷感动不已。记忆中我还有位姥娘,当然这位姥娘绝不是母亲的娘,而是父亲的舅母,每年都要来我家住一段时间,母亲和这位姥娘的关系特别的好,即使父亲去世了,母亲每年还是要接这位姥娘来家住,姥娘来住的时候,虽然那时条件都不好,母亲还是尽量变着花样改善生活,姥娘对母亲赞不绝口.....

  母亲自小对我们要求都非常严格,大哥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了保管,掌管着全村的粮食和财物,母亲经常叮嘱哥哥干工作一定要仔细认真清白,那时候家里条件都非常差,家里孩子多粮食都不够吃的,哥哥手里掌管着那么多的粮食,有着便利的条件,可是在母亲的严厉要求下,哥哥从没动过一点心思要往家里拿一粒粮,更没拿过其他的东西。母亲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对我的学习要求却非常严格,时常督促,记得我上高中了,有次放学回家,那时候家里刚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母亲让我自己到另一间屋里学习,她陪着邻居在那屋看电视,我在那边学习的时候,是在禁不住电视的诱惑,便偷偷的来到那屋外,从门缝里往里看,刚好母亲出来,撞了个满怀,吓得我就跑,母亲追上后,抄起笤帚就打我的屁股,嘴里念叨着:让你不用功......

  母亲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与邻里关系搞得非常好,谁家要是有个什么事情了,母亲总是第一个到场,帮着张罗,谁家要是有个什么难处了,只要张口了,即使自己家再困难,母亲也会想办法帮着接济一下。一直到晚年,母亲的炕头上每天总是挤满了人,年老的,年少的,笑声不断。

  如今,母亲去世了,但是她的作风又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家风可以言传,更可以身教,朴实的母亲用一生的行动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家风就是:勤劳善良,孝顺进取,老实做人,本分做事。

  关于家风的散文篇2:家风

  一

  85年下半年,爸爸年满60周岁,“船到码头车到站”,从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了他的离休干部生涯。

  那时的爸爸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每天除养花、看报,再就是出去买买菜,也算是闲情雅致,悠然自得。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爸爸提议,每周日晚改善生活,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

  几年后,妹妹也结婚了。于是我们兄妹三人商量,爸妈都六十好几的人了,操劳了大半辈子,应该享享福了。每周这顿团圆饭包括年节时的聚餐改由我们兄妹三家轮流坐庄,轮到谁,出资、采买、下厨、洗碗等,“流水线作业”,一包到底。

  正是这顿由爸爸最初提议发起并乐此不疲,继而由我们兄妹几家接替下来的团圆饭,让谁也没有想到,竟似不竭的山泉,生生不息,汨汨潺潺,绵延流淌,滋润、涵养着这个大家庭,至今已持续了28年之久。

  二

  28年来,这顿团圆饭在形式上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吃”。但正是这普普通通的“吃”,却紧紧连接了这个不断兴旺着的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小家、每一个家庭成员;也正是这“吃”,却是吃出了内涵,并不时地温暖着两个老人的心。我成家后,曾与爸妈共同生活、朝夕相处了整整十年,后来单位分房,才依依不舍地在搬了出来。搬家时,妈妈躲到了阳台,我过去时,她在悄悄地落泪。我则像做错了什么事情那样,默默地没有说出一句话。之后妹妹为了方便照顾爸妈,也曾在那里住了几年。二哥在爸妈楼上住,更是常来常往。可以说,爸妈的家就是我们的根。自从有了这顿团圆饭,兄妹们每周至少能在爸妈这里相聚一次,这也是多年来兄妹们坚守的底线。吃的是饭,聚的是欢,体现的是孝心。

  28年来,这顿团圆饭就像寒冬里的大火盆,兄妹几家总能因它而聚在一起,感受着有父母的温暖和有兄妹的快乐。大家“聚似一团火,散若满天星”,你映我衬,几乎没有发生过可以伤感情的不愉快,也从没有过相互计较,你挑我剔。无论是哪一家做饭,很多时候都是谁去得早谁上手,包括在那里护理老爸的大哥,也会力所能及的帮上一把。爸家厨房有三四件围裙,如果不是自家人,你绝对看不出是谁家在做饭,大嫂、二嫂、妻子、妹妹都会系上围裙在那里忙活。从赤峰来的大嫂,有时赶上年节,也不甘示弱地要争抢着做一回东。

  28年来,这顿团圆饭也已成为美好的家风,深深熏陶、感染、引领着我们的晚辈。在我家,孝敬老人早已蔚然成习,晚辈们每每看望老人,都要买些他们爱吃的东西;每周来时都争着和老人说说话,帮着大人们干点活。晚饭后,收拾洗涮自然是这帮孩子了。他们之间相处得也像我们一样的亲密和谐,互相之间懂得礼让和包容。长辈们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三

  28年来,团圆饭不仅见证了物质的丰富、人丁的兴旺,也折射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记得86年时,每顿饭平均只有三四十元钱的成本,有时做条鱼,炒上几个菜;有时买三四斤牛肉、两个大萝卜,吃一顿牛肉炖萝卜;有时买几斤肉馅包顿饺子,或是炒菜烙春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改善。团圆饭由最初的五六个菜,发展到十几个菜,遇年节或爸妈过生日,最多时是十五六个菜。成本也提高到百八十元,到现在的二三百元。除物价上涨因素外,凭心而论,感觉吃的内容是越来越丰富,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了。

  28年过去,家庭成员从最初的7口,到后来我们兄妹四人陆续有了孩子,孩子们大都结了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顿团圆饭十五六口人是常有的。今年过春节那顿饭是四世同堂,竟有20口人。

  慢慢的,团圆饭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并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自家的系列和品牌,如:炒菜系列、炖菜系列、涮火锅、烙春饼等。

  四

  28年来,团圆饭无形中成了我家烹饪才艺的展示平台,大家都有机会“登台亮相”了,而且可以说各有所长,每人都能露几手。

  我家妻子最拿手的是炒菜。她炒菜中规中矩,干净利落,边做边收拾,饭菜做好了,地上和厨台上也经常是很干净的;炒出的菜耐看好吃,味道可口,老的少的异口同声。自打有妻子主厨,我自然甘居配角,承担了切菜的任务,孩子们说那叫“水二”。切墩也是要讲究的,一只熟猪蹄我会把它流畅地分割成九块;一根黄瓜从上到下一分为二后,我可以匀速、有节奏、不停手地一切到底,而且瓜片薄厚大体均匀。

  二嫂的看家本事是做红烧肉和糖醋鱼,当然还有熬皮冻。爸爸多年来养成了爱吃肉的习惯,尤其到了老年,最离不开的是红烧肉。二嫂做红烧肉选料优质,烧制时挂糖适度,火候不文不急,待小半锅的汤水熬成汤汁,沁到了肉块中,适时起锅,成品呈酱红色,色香味俱佳。还有皮冻,文火熬制,经常要三四个小时,待把肉皮里面的胶质熬炼出来,乳水相融,方才停火。冷却后的皮冻通体呈乳白色,羊脂玉般,远比街面上的皮冻要干净的多,好吃的多。

  妹妹在图书馆工作,饭菜中的书香气自然浓了许多。妹妹常以理论指导实践,看菜谱做菜,比葫芦画瓢,多少沾了点专业风格。她做的糖醋鱼和红烧肉在家中饭桌上也算得上是一道风景了,很受青睐。特别是那糖醋鱼,把握火候,外焦里嫩,色味俱佳,撒上胡萝卜丝、香菜叶,不用说吃,看着也很美。前几年,妹妹一度热衷于面点制作,家里买了面包机,继而又添置了烤箱,三天两头就烤一个大面包,个把星期又烤上一箱饼干、蛋挞,有时还做蛋糕、吐司,和超市里卖的比起来,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

  五

  28年来,除极特殊原因,团圆饭几乎没有间断过。不论谁家,夫妻之间一方有事,另一方担当;兄妹之间一家有事,下一家自然顺接。期间也曾有过波折和动摇,那就是有时老爸或老妈有病住进了医院,看到这些白天忙于工作,晚间又疲于护理他们的儿女们,着实从心里往外感到不忍。老妈就几次颇感内疚地向我们提出:“以后这顿饭就别吃了,随便做点什么就行,你们都忙,媳妇、姑爷那面也有老人需要照顾,家里还有孩子,也不容易。”儿女们知道,那是老人们的心思,这把年纪了,又是多病多灾,不能给儿女们帮什么忙,但也不愿给他们增添更多的负担。

  终归,儿女们没有听从老妈的提议,团圆饭照常做着、吃着,每周一次。因为儿女们清楚地知道这团圆饭给年迈多病的爸妈带来了多少快乐和安慰。

  人们常说:“母亲在,家就在”。也就是两年前的这个时候,86岁的老妈离我们而去。儿女们没有等到从失去母亲的哀苦和悲痛中完全走出来,就张罗着给多年卧床、且88岁高龄的老爸在我和妹妹居住的小区中租了套宽敞明亮、带有电梯的楼房,为的是经常能够用轮椅推他出来遛弯解闷。兄妹们除日常护理爸爸外,周末的这顿团圆饭仍是这一大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尽管老妈不在了,但有老爸在,这个家就在,就不会散。

  也曾有人说:“父母在世,儿女奔着这个家;父母不在了,儿女们想聚也聚不起来了。”我想,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那一天,但终归会有那一天,这是自然规律;但即或是真的到了那一天,我相信兄妹们仍然会把这团圆饭延续下去,因为这团圆饭紧紧链接的还有兄妹之间的亲情。

  人生苦短,父母们的今天,想必就是我们的明天。到那时,我们这一代也已成为了老人,儿女们会像我们今天照顾老爸那样照顾我们么?我想,答案会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昨天和今天身体力行并引领着孩子们去做了,我们尽到了做儿女应尽的责任,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家风。我们今天对父母的付出,明天会在孩子们那里得到回报的!

  关于家风的散文篇3:我家的家风

  “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到“家风家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就会傻眼了。不用担心,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说一说我家的家风家规。 我家的家规是“ 尊老敬老孝老”,大家一定都会很奇怪。唉?为什么是这样的家规呀?这不是平常的礼仪习惯吗?还真被您给说对了。

  可是就是这样的礼仪习惯,我也在不久前闹出了一个大事呢! 上周,远在乡下的外公外婆来看我,我们一家很开心,妈妈说:“源源,外公外婆来了,快去倒茶。”我说:“哦,好吧。”说着,我倒了两杯白开水,直接放在桌子上。爸爸见状,说:“源源,你怎么这个态度呀?外公外婆好不容易来一趟,你怎么那么不尊敬长辈啊!”我有些不耐烦地说:“外公外婆又不喝茶,干嘛要端着啊?”“不喝也要恭敬问一声 ,咱们家的家规是“尊敬老人”,让长辈喝茶也要双手端着。现在,你回房间去给我写100字的检讨书去。”爸爸生气地说道。“哼”我气愤地走进房间,身后还响起外公外婆和妈妈的谅解声:“唉,小孩子,还不懂事 吗,下一回注意就是了吗,别生气了啊……”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虽然事后我向大家道了歉,但想起这件事时,我还是觉得十分愧疚。但我明白了家风家规是什么。 除此之外,我家的家规还有:过年不说不吉利的话,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才开始吃……是家规,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规矩,是家规,让我们这个家变得更加美好!

  
看了“关于家风的散文"的人还看过:

1.关于家风家训散文

2.写家风的文章

3.家风家教的励志日志

4.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作文3篇

5.家风家训作文精选4篇

2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