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泸沽湖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泸沽湖是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一个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是中国西南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旅游风景区。关于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泸沽湖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泸沽湖的散文篇1:泸沽湖风情

  总有一种美丽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相遇让人终 身难忘。

  这是一个蓝色的梦幻,这是梦中的一个驿站,这是心灵深处一段仙境中的相遇。

  最早知道泸沽湖,是在一本文摘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泸沽湖摩梭人“阿注”、“阿夏”走婚的文章,说那里还处于母系社会阶段,是一个民风纯朴,民俗奇特的“女儿国”,他们崇拜母亲、崇拜女性,是一个神秘的世外桃园。后来又看到从泸沽湖走出来的杨二车娜姆的自传体小说《走出女儿国》、《离开母亲湖》和一些有关泸沽湖风景的美丽照片时,才有了一种对泸沽湖的向往。杨二车娜姆用自己独特的美丽和天质的聪明征服了泸沽湖以外的世界,她让所有人对那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产生了无数的美丽幻想。也许,就是那个时候,我的内心深处便有了一种想到泸沽湖的愿望。

  今年初夏5月,我与朋友在西昌办完事,就坐上了西昌至泸沽湖的汽车。早上9点30分发车,中午时分在盐源县城边的小餐馆吃过午饭后又继续前行,下午4点30分到达泸沽镇。镇区到泸沽湖还有一段路程,下车后,同来的大学生小贺和小刘提出要与我们一起结伴游览。于是,我们便合租了一辆越野车。之前得知她们是川大的在读研究生,今年就要毕业了,她们说这段时间没有什么事,就利用实践的机会来看一下心中想象了多次的泸沽湖,以后工作了就机会少了,可以说这次是专程来泸沽湖斿玩的。与不期而遇的大学生一同走进神秘的泸沽湖,感受泸沽湖美丽而神秘的风情,也算是与美丽的一次邂逅吧。

  从古镇到湖边仅有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们选择了洛娃村一个紧靠湖边的前龙客栈。给我们开车的是一个地道的摩梭小伙。他说洛娃这里是与湖水最接近,是最方便看景致的村庄。前龙客栈紧靠湖边观景台,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观景地点。客栈正在扩建和装修,我们住在二楼。凭栏远眺,就可以看到平静的蓝色湖面。别样的建筑风格,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美丽,让人感到这里仿佛就是梦想中的仙境。安置住下后,我们不顾旅途的困顿和风尘,匆匆洗了一下,便迫不急待地扑向了美丽的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盐源县西南,川、滇两省交界处,距盐源县城约170公里,湖面面积58平方公里的泸沽湖与云南省共有,其中位于四川境内有33平方公里。虽然四川占有湖的面积大却没有云南的宣传力度大,旅游开发也没有云南方面早。这几年,很多人只知道的由丽江到泸沽湖,而从四川西昌方向过来的游客相对少些,从西昌发往泸沽湖的班车每天上午就两个班次。泸沽湖四周崇山峻岭,湖面海拔2700米,属横断山脉中段的大型高原淡水湖泊。生态环境有一种原始的美丽,湖水清澈透明,蓝色的湖面象一弯新月静静地躺在群山的环抱里,显得恬静秀丽,被摩梭人奉为“母亲湖”。

  泸沽湖周围居住着蒙古、藏、彝、纳西等少数民族,在我国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据说,“摩梭族”最早见于《后汉书》,以后历代也都有记载,他们是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后裔。后来,在民族认定中把四川境内的泸沽湖畔摩梭人认定为蒙古族,而把云南境内的泸沽湖摩梭人认定为纳西族。虽然云南的摩梭人的语言与纳西语有共同之处,又都信奉藏传佛教,却并非是纳西族的支系,也应当把他们归属于蒙古族。如果分别把摩梭人称谓两个民族,倒不如把他们统称为“摩梭族”。

  摩梭人的家庭婚姻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据说他们这种风俗是世界上唯一遗存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自泸沽湖开放以来,绝大多数来这的人不是为了观赏这片美丽的风景,而是好奇地冲着摩梭人古朴而神秘的走婚风俗而去的,这种奇特的婚姻形态唤起了无数游客和那些好事者的兴趣。其实,真正值得我们观看和感到震惊的应当是泸沽湖的美丽。

  我们一行四人,顺着湖边的山路蜿蜒而行。西斜的阳光普照下来,给蓝色的湖面撒上了一层银色的碎光,天空一片湛蓝,白云浮动在上面,与湖水相映,水中有天,天中有水,那水蓝得让人心动。此时,没有一丝风,没有小鸟的叫声,也没有游人的喧闹。我们仿佛行走在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中,沉浸在那片蓝色的梦幻里。在中原喧嚣的城市里忽然走进这样一种古朴、宁静,未被污染的处女湖,那颗浮躁的心仿佛得到了洗礼一样,让人沉醉得有些迷离和恍惚。湖水的幽静、深沉、缠绵,让远古的传说沉浸在一片蓝色的梦幻里,那山,那水,那天,让你已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哪是天了,似乎山也不再是山,水就在天上,天就在水中,水天一色。如此宁静、幽远、圣洁的湖水仿佛就是上帝遗失在人间的一弘瑶池。

  也许是旅游的淡季吧,幽静的山路上,我们没有遇到一个游人。夕阳西下,给青山披上了一层淡黄,天空依然蓝得晶莹剔透,湖水变成深蓝色,上面倒映着白云。与两位女生相伴而行,相互拍着照片,欣赏着美景,一种醉意的朦胧在蓝色的湖面上轻轻的浮动。“呀!好美呀!快看!”女生小贺的一声尖叫,把我们的目光拉向湖面。深蓝色的湖面上画过长长的一条白线,那是一独木舟象超音速飞机在天空中留下的痕迹一样在湖中划开的白痕。小船驶向湖中的小岛很久了,那白线还在湖面上漂浮着。此时,时值傍晚,大山已经遮挡住了太阳在湖面上滞留下的余晖,湖水呈现出一片梦幻般的蓝,仿佛蒙上一层似有若无的轻纱,让人心境迷离。这种景象在其他地方是永远也不会看到的。我们沉浸在那种刻骨铭心的意境之中,竟然忘记了天就要快黑了,再不立即原路返回就要摸黑了。于是,在两位女生略带不安的催促下,我们就着渐渐暗淡下来的余光原路返回。湖边的村庄已点亮了星光,悠远、宁静的古风遗韵在夜色里点燃起一个遥远而纯美的梦。

  关于泸沽湖的散文篇2:静静的泸沽湖

  丽江古城一夜的秋雨,直到黎明方停下脚步。清晨,天依然阴沉着,地面湿湿的、空气潮潮的。八点多,我们出发去传说中那个神秘的地方——泸沽湖。

  泸沽湖也称永宁海、左所海、勒得海、落水海子,位于云南省西北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西南盐源县两省交界的地方,也是界湖。湖面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水面海拔2690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被誉为“高原明珠”。据介绍,泸沽湖沿岸及周边居住着摩梭人(属纳西族和蒙族)、汉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等十余个民族,其中摩梭人人口最多。泸沽湖是中国摩梭人的核心聚集地,在这湖光山水之间,至今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和走婚的习俗,这无疑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即被称为东方的女儿国。这一习俗也是吸引世人前往泸沽湖观光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丽江古城到泸沽湖230公里,道路异常难走,盘山绕岭,路面凸凹不平,有的路段被称为“搓板路”。加之昨夜夜雨,今日道路更加泥泞湿滑,仰望山顶,云遮雾障,环顾四野,几乎一直行走在逼仄的深山峡谷中。俗话说,风景总是在路上。虽然坐车颠簸得很辛苦,但沿路的风景却让人很欣慰。车行驶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丽宁路的“十八弯”段,这是一个惊险又美丽的路段。我们将车停在半山腰的路旁,俯瞰下面的“十八弯”。这是在一个大斜坡上几乎平行排列的、360度转角的的公路,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周围是高耸的青山和缭绕的白云,远处是一个垭口,垭口的极目处可以隐约看见一小段金沙江。“十八弯”蜿蜒往复、曲曲折折,像一条巨蟒爬行在青绿色的山峦之中,吸引着不少途经此处的游人驻足欣赏拍照。看到这样清晰的真的“十八弯”,不由让人想起李琼唱的那首《山路十八弯》的歌曲来了……

  我们的车缓缓地走出“十八弯”、走出大山的垭口,循着盘山路继续北行,一会儿来到了一处高坡,站在平台上,可以俯瞰到从远处大山的峡谷中奔涌而来的金沙江。由于多日的秋雨,清彻的江水变得浑浊不堪,如同黄河一般,江的右岸是绿色的农田和植被,青翠满眼;左岸是一片沿江参差的房舍建筑,似一乡镇的模样,远处有高架和低矮两座大桥跨越天险,近处还有一座铁索木板桥,连接两岸。四周的青山的顶部是浓厚的积云、山腰还有浮云飘动,“黄色”的金沙江就像是一条金龙游走在青绿色的崇山峻岭一样,很壮观,也惹人遐想。我们的车继续行驶在山腰间的盘山路上,居高临下,向远处眺望,有一大片沃野,黄绿相间,深绿色的阡陌将平整的田野分割成一条条、一块块的,秋意盎然,十分壮美。在田野远处的边缘是参差有序的绿树和村舍民居。眼前这片色彩有深有浅、有黄有绿,景物有主有次、有远有近的景色,就像一张天上的彩色织锦飘落在这万山丛中一样,让人赞叹、让人流连。

  我们在宁蒗县城暂短休息后,继续前行。在下午3点多时就到达了神秘的泸沽湖。

  湖的西南角的山腰处建有一座观景台。这里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湖区。湖面并非很大,站在观景台可以将湖区一览无余。湖面东西窄,南北长,四面是连绵起伏的高山,泸沽湖就像一只大水盆。几个青绿色的小岛静静地漂浮在水面,就像几头畅游在大海头探出水面的巨鲸;一座长长的逶迤4公里的后龙山(吐布半岛),像一条深绿色的蛟龙或是大鳄鱼从湖的右岸匍匐到湖中,与里务比岛似连非连,几乎将整个湖面南北纵向拦腰隔断,也正因为后龙山将湖面的分隔,使湖面呈曲颈葫芦状,也许这就是“泸沽湖”名字的由来吧?湖的右面有一片湿地,即这里的草海;湖左面的岸边,隐约可见一大片参差有序的房舍,就是落水村。此时,因为天气阴沉,光线和能见度都不是很好,眺望湖中的景色也不是很鲜亮。湖面很平静,靠近岸边的呈蔚蓝色,而大片的湖面则呈乳白色,朦朦胧胧,很有一种神秘感。湖的北面,在连绵群山中有一座高大挺拔的山峰,即“格姆山”,海拔3800米,雄伟壮观,像一头昂首而卧的狮子守在湖岸,所以也叫“狮子山”。“格姆山”是当地摩梭人顶礼膜拜的神山,并流传着很多神话令人遐思、揣摩……当我看到朦胧中的格姆山和正在山头翻滚、涌动着的浓云,一种神话般的幻象好像就在眼前。“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这是南宋词人姜夔的《满江红 仙姥来时》词。词人泛舟巢湖时,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用神话的意境,以颂巢湖仙姥。上片是写仙姥来时的声势和场景,下片是写仙姥的神奇威力。“人们又怎么会知道,这么厉害的英雄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女子呢”。看来能保护一方平安的女神真是不少,难怪摩梭人把“格姆山”敬为女神山而膜拜,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赋予了女性形象。

  关于泸沽湖的散文篇3:印象泸沽湖

  有一种震撼,非亲历者,不能言表。泸沽湖就在此列,她远在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岭之巅,是国内少有的污染程度极低的高山深水湖泊,中国I类饮用水质,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此次云南绿色之旅,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泸沽湖淳朴敦厚的生态文明之美。

  一

  恬静是泸沽湖永恒的主题。与滇池、洱海的喧嚣不同,泸沽湖上几乎看不到机动船,游人乘坐的都是摩梭人传统手摇的猪槽船,实际上是由一根粗壮的圆木镂空,两头削尖制成的独木舟,因形似猪槽,故得其名。我们非常幸运,漫游泸沽湖时是晴朗的一天,屹立舟头,举目环顾,群山绵延,苍黛凝重,天空透彻,碧蓝如洗,棉絮般的白云,团团簇拥在一起,恣意慵懒地飘荡着。近观湖水,水体晶莹透明,如绸如缎,恬静无痕,偶尔风生斜波、水波潋滟,漪涟万顷,袭人芳心。身处此间,凡俗顿消,仿佛置身于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船至湖心,取水直饮,果真清冽甘甜。我一直很好奇,泸沽湖的生态环境何以保存的如此完好?与船夫闲聊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泸沽湖有一圈藻类植物,是用来净化湖水的水质,为防止机动船对空气和湖里的藻类造成影响,当地管理部门明文规定,泸沽湖水域除湖面执法和安全救护管理所需的机动船外,禁止燃油、太阳能、电瓶等动力船只行驶。川滇两省还商议,对泸沽湖分核心区、缓冲区及环境协调区三级区域进行保护管理,并实施严格的封湖制度,每年3月15日到4月底,双方根据泸沽湖鱼类繁殖适宜区域规定范围,作为长年禁渔区,严禁猎捕、买卖野生水禽,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巢、穴、洞,由双方根据需要确定范围,在泸沽湖候鸟栖息地执行局部封湖。

  泸沽湖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能有如此细致有效的保护措施,让人不得不震撼!

下一页更多关于泸沽湖的散文等着你

2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