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孝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关于孝的散文篇1:孝顺

  孝顺是什么?

  孝顺是牵挂父母的那颗心经常会为父母过的是否快乐而跳动的声音;孝顺是节日那天第一时间赶到家中送给父母亲的笑脸;孝顺是不断的努力后送给父母亲得一个个惊喜;孝顺是不起眼的一针一线赶制成的送给父亲的毛坎肩;孝顺是找遍整个商店才买到的那双送给母亲老北京布鞋;孝顺是回家后厨房里面为父母亲忙碌饭菜的身影;孝顺是母亲唠叨时俯首帖耳的聆听;孝顺是面对父亲不留情面的批评时露出的虔诚的微笑;孝顺是自己生日那天送给母亲的那声“我爱你”;孝顺是父母亲生病时的弯腰曲背给他们洗脚的温柔;孝顺是父母倦了累了的时候的锤锤肩膀;孝顺是有了喜悦跟父母像个孩子似的分享;孝顺是心永远跟父母相通,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永远把父母装在心里。

  等到父母老了的时候,不要觉得他们穿鞋太慢,不要抱怨他们脑子不好用,不要责备他们吃饭会掉米粒,不要像指责孩子一样的数落他们的缺点,更不要嫌弃他们生病的时候的邋遢样子。如果你是孝顺儿女,就先想想,你小时候是谁耐心的教会了你穿鞋?谁给你经常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谁经常会吃你剩下的米饭?谁在你生病的时候昼夜守候寸步不离?又是谁用笑脸迎接了襁褓中的你的屎尿一身的尴尬?你如果孝顺,就应该让你的父母过上最有尊严的生活。

  孝顺,不一定是让父母住上豪宅,不一定是让父母坐上洋车,也不是给父母买这买那,而是还给父母你小时候他们给你的那份温情和照顾,这样的亲情,这样的温暖,足以让我们的父母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觉得自己这辈子的财富就是你,你是他们最大的成功。

  孝顺,是那颗对父母如敬天般的恭敬心,是对病中父母耐心的守候;是对父母在生活细节上的万般呵护。

  经常问问自问:我现在可像父母小时候对自己一样?

  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千万别让自己后悔。

  关于孝的散文篇2:感悟尽孝心语

  一个不孝的人,既是一个没有人性

  情感的人,这种人,不配称为人。

  --题记

  百善孝为先,尽孝是每个人必须担当的人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回报父母亲养育之恩的起码品德风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但是,我们人类却很悲哀,有些人情感的投入,吝啬得令人心寒。尽孝是种境界,尽孝是种美德,尽孝是不能等待的,尽孝是天长日久的只争朝夕。人生不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尽孝是在洗涤净化人的心灵,这个过程有种美感。人到晚年容易孤独寂寞,儿女送去一声亲切的问候,就能带来老人一阵欢喜,经常带着孙男外女回家看看。女儿下厨烧两道老人可口的小菜,儿子多陪老父亲喝杯酒侃侃大山,女儿多陪老妈唠唠家常。当今社会的人们为了生活和工作,起早贪晚的参与竟争和创业,使对老人们的“朝仰暮敬”成为了一种奢望。其实,尽孝也很简单,有时尽孝并不需要投入太贵重的成本,只需要奉献出那份朴素无华的浓浓的人性的亲情。有些人不孝,说穿了就是缺少应有的人性。

  尽孝更是种高雅的快乐,是世间最美的一种享受。不孝之子的灵魂是丑陋的,这种人身边通常没有真心朋友,因为养育他的父母亲都感动不了他,问世间有谁能交下他?不孝之人沒有市场,万人唾弃他。父母善待孩子是人性情感的本能,可悲的是子女孝敬老人却为何成为不了本能?

  孝敬老人就要“劳而不怨,又敬不违”,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尽孝首先应包容和尊敬老人所有的生活习惯。两代人成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沉淀后也必然存在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烙印。不能以你的观点去硬性改变老人的意愿,更不应该以你的观点,拒绝给老人在物质上的投入与精神上的安慰。

  尽孝的本身是一个道德范畴,尽管也有物质的属性,但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上的表达与满足。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重在看心意,而不在于你奉送的物质多少。所以,尽孝与贫富没有必然关系,其实,奉养父母亲不论是一处豪宅,还是一间茅屋;不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不论是远隔千里迢迢的牵挂,还是近在咫尺的问候;不论是数以万计的金钱,还是端到手边的一杯清水......在老人的心目中,晚辈的尽孝心意都是等值的。

  当今社会,千万富翁比比皆是,而他的老人们缺钱少药者也履见不鲜;厅处级贪官可以包多个“二奶”来金屋藏娇,可对自己的老人生活却很少嘘寒问暧;乡下父母亲可以含辛茹苦把子女送到城里把大学读完,娶了城里媳妇的儿子忘了爹娘的也很常见。

  孝心也是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点点心意汇聚而成的。而有的家庭在赡养老人时,大多只关注他们的吃穿,陪老人说话的时间很少,往往是东西送到就走人。更可怜的是有的住在一壁之隔一周也不探望一次父母亲,有的居住一个城区,一个月也不相往来一次,有的居住在一市区县内,甚至几年都不回去一次与家乡父母亲团聚。

  关于孝的散文篇3:“孝”谈

  前几天,在微信看到一个80后美女博士王帆的演讲视频《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演讲令人深思,窥人发省。那个视频我是在父亲的病房外看的,因此更受震撼。演讲强调:至亲之情不应该是彼此看着对方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看了这个视频,我觉着有一种羞愧,就像华少点评的那样,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会做儿女,也不会做父母。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我们的父母从小都在教我们如何好好学习,如何好好做人,但从来没有教过我们如何的孝敬他们。当我们成为父母以后,我们也没有教过孩子如何去孝敬我们,说实话,我们无从教起,因为我们本身就不会。

  演讲中谈到80后的独生子女这个特殊年代,其实我们这些60、70后的父母,同样也是一群“空巢”老人。我们每个人不仿静下心来想一想:从出外求学开始,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我们一年时间回家探望过几次父母?我们以探望父母的名义回家,真正的陪父母说了几句话?当我们的父母总拿着儿女的过去在他们的朋友面前炫耀时,我们汗颜了!

  于是,我有了一种急迫感,就是把父母接到身边来。本以为这没什么难度,但当我给父母提出这个请求时,两人默然……我才想起来,父母每次到我家,是从来不过夜的。问其原因,总是说在我家不习惯,一个人也不认识住着着急,或者就是家里没人不放心。等等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愿意住在我家。

  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女儿出生时,那次父母兴致勃勃来伺候老婆坐月子,结果母亲和岳母生活习惯不同,岳母心直口快,说了她几句,结果母亲闷闷不乐,给我诉说委屈。为了不再产生这样的矛盾,孩子满月一过,我就让父母回家了。之后,父母再也没有来给我带过孩子。孩子慢慢长大了,对于爷爷奶奶的感情明显没有对姥姥亲昵。无从说孩子什么!谁带大的孩子对谁亲,这是必然规律。也曾经想过改变这种情况。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常如果不懂太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你就记住一条,在孩子面前,拼命的孝敬你的父母,这样孩子以后也会向你孝敬父母一样来孝敬你。可是每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年只有三、四次的“表现”机会,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少呢!

  孝顺,从一定层次上来说,就是陪伴,陪伴产生共同的经历,有了共同的经历,才会有共鸣,才会有谈话的话题。这些话题的沟通,是我们与父母交流的元素。我们现在留给父母的都是小时候那些回忆,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填充父母的现在。有时候我会非常的羡慕妹妹,因为她是一直陪伴在父母身旁的。当父母在别人面前夸我孝顺时,我觉着很违心,其实最孝顺的人是一直陪在他们身旁的妹妹一家。当父母待我们如客,我们的孝顺从何谈起?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无孝子。”我有些不认同这个说法,不论“孝迹”,“孝心”如何体现?我国古代有一部《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不孝主要还得看“行”。“行”在这里蕴含着事迹,说教如果没有事例,如何让大家接受,于是到了元代,我国又衍生了一部《二十四孝》,其中里面的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二十四个故事,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且不说这些故事是否可以效仿,是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就其事例能流传至今,也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最起码证明了我的观点:孝顺不但要有孝心,还要有孝迹。

  

3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