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怀念知青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怀念知青的散文篇1:知青情感

  知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知青的甜酸苦辣依旧在心里。大返城的时候,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时候,就有潜规则出现过。

  小张是上海青年,17岁就来到了东北,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开始就来了,冰天雪地里奉献着热情和青春。但是,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小张没有忘记父母的嘱咐,业余时间里苦读各类书籍,那时候东北的书籍很少,有时候要走很远的路去县城图书馆借书,或听说哪里有书不远几百里去借,借不来就手抄。小张长相清秀,一表人才,很是遭当地农村少女的喜欢。不知道装点过多少少女的梦。

  农村大队建立和学校,一年级到五年级总是12个学生,准备找两个老师,于是小张就是其中之一,另外的一个是浙江的女知青小玉。

  两人负责12个学生的教育,很快在学生和家长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和师生情分。用东北话说人缘好,东家请完西家请,特别是逢年过节,两位老师都是座上宾。

  村里的人都认为小张和小玉是天生一对,有时候就起哄,取笑他们两个,慢慢地两人也产生了感情。恋爱了。

  推荐工农兵大学开始了,小玉认为小张最适合,于是推荐小张,大队长沉思着没说话,没说答应不答应。等了很久,没有消息,其实还有很多上海和浙江青年在争取唯一的指标。最后,大队部开会研究公开投票,画正负号差额选举,小张以优势获得通过。通过票数的时候,大队长的女儿哭着走了。大队长也沉重死爹的脸默默走出会场。

  当晚,大队长把小张找到家里,桌子上摆设了几道好菜,席间大队长摊牌,要小张临走前娶自己的女儿。小张愣神了,一声不出。他心里在想一件事情,前年一个女孩被推荐了,结果没走成,大家都说队长要和那女孩在玉米地做那事,那女孩没有答应,还到公社告了大队长,结果是大队长没有告下去,自己反倒没有了颜面,一年多没抬起头。去年,不知道怎么就走了,走的时候那女孩是挺着大肚子走的,去上海一家大学学习去了。

  小张傻傻地喝闷酒,队长的女儿在外屋一个劲地用焦急的目光望着里屋。

  小张想起自己心爱的小玉,心里很不是滋味,答应不是,不答应也不是。其实,大队长的女儿小方也是不错的女孩,不少知青还追求她呢。

  小张想来个缓兵之计,终于点头答应,但是要求毕业结婚。大队长不干,说什么要在走之前举办婚礼。小张说结婚了就走不成了,别的知青会不服气,会告状的。大队长眼睛一楞,谁说的,谁告状老子就叫他永远在农村,别想当兵、上学、返城,永远做农民。等我在婚礼上说说,看谁敢。老子在朝鲜战场上连美国佬都不怕,害怕几个毛孩子?

  小张一听傻眼了。他和小玉怎么交代啊!

  小玉得知消息是第二天,因为小张没有去学校上课。她来到小张的住处,喝醉酒的小张正哭泣呢,小张原原本本地把话说出来。小玉也傻眼了。

  权衡利弊后,小玉一咬牙走了。

  七天后,婚礼如期举行。

  小张如期上学了。毕业后,小张来接走了大队长的女儿小方。大家都说小方有福气。小方眉开眼笑。

  小玉只是默默地远远地看着小张。

  大返城的时候,大队长先找到小玉,愧疚地说,让你受委屈了,你还是第一批返城吧。小玉哇的一声就哭了,足足哭了一夜。

  李海英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大队会计的儿子看上了李海英,返城的时候就是不让走,最后只剩下三个浙江女孩没走了,另外两个是因为家里没有能力找到接收单位,李海英是大队不给盖章,走不了。

  李海英没有办法真就和大队会计的儿子结婚了,生完孩子的第二年,李海英还是提出走,带着孩子先走,没有想到浙江那边不要已婚的青年,只好撒谎说未婚,一人回到了杭州。必定已经是人妻人母的李海英,惦记着孩子和老公。那个东北老公实际是个不错的老实人,很痛自己的妻子,开始李海英心存一种恨,慢慢的被夫妻情分打动了,为在在山里救李海英一条命,还被狼咬坏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走路一瘸一瘸的不是很厉害,但是必定不是健康完整人。李海英心存感恩之情。

  回到杭州介绍对象的人很多,李海英都没有答应。实际上,有很多青年在东北留有子女,回来又结婚了。李海英也想过再结婚,但是一想到孩子和那瘸腿的丈夫实在是不忍心。两人过起牛郎织女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李海英才回东北一次,看见长大的女儿喜欢的不得了,过了一个月回杭州了,又过了半年,李海英又回来了,把老公和女儿接走了。女儿上学,老公开出租车。

  怀念知青的散文篇2:回味岁月

  那天我清理了一下自己的书柜和写字台的抽屉,翻阅着自己过去的笔记和一些书籍,当我的手触摸到一捆厚厚的书信时,我的目光停住了。那是从我离开父母身边后父亲给我写的信,和女儿在上大学时给我来的信。翻看着父亲的手书和上大学的女儿的来信,在那些业已发黄的信纸上,跳跃着父亲的关心和教诲,跳跃着女儿纯真的话语和欢快的心情。在弥漫着微尘的信纸上,我就好像翻阅着业已逝去的时光,仿佛忘记了自己在哪里。

  仿佛那些逝去的时光又重新复活了一样,一些再遥远的情节涌现在自己的眼前突然变得那样亲切和熟稔。

  那是我在农村插队的日子,因为父亲被关进牛棚,在我离开家的时候,都没有见到父亲一面,每次收到家中的来信都是母亲写的。记得是那年快要过春节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一封家书,信封上那熟悉的字体跳入我的眼帘,是父亲的手书。我心里一惊,一个念头从心里涌了出来。父亲一定从“牛棚”里出来了,要不怎么能够给我写信呢?我急忙撕开信封,打开了信。

  “我儿,见信如面,……”多么亲切的称呼,霎时泪水迷住了我的双眼,我不知道是怎么看完的信。从信中我知道了父亲已经从牛棚里出来了,但是问题还没有定论。信中父亲的话却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里。那就是“相信党,相信组织会还我清白之身。”父亲还告诫我,“四海为家要自强”。从那以后不论是在上山下乡艰苦的知青岁月中,还是在返城到工厂当工人的日子里,父亲的一封封家书,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岁月的沧桑。后来我搬了几次家在收拾旧物中,每每看到这些信我都要小心地把它收好,不肯丢掉。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八年了,他留给我的就是这些手书,是父亲他教会我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挫折和苦难,如何对待仇恨和友情,教会我如何做人。

  “妈,我的钱花冒了,这是我记的账,我真的没有乱花一分钱,真是不当家不知柴贵……”看着女儿的信,从她那率直的语言中,我知道她长大了,懂得了生活的不容易。如今女儿已经是一家大规模零售业集团的经理了。翻着女儿的一封封家书,都记录这女儿成长的历程,一丝欣慰悠然而生。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步入晚年的时候,当你真的闲暇下来的时候,都会不时的回首人生,回味岁月,不论是男还是女,不论你是一介贫民还是身居高官。我想都会有值得回味的东西。无论是缺憾和补偿,不论是痛苦和欢乐,不论是幸福和悲伤,也不论是地狱和乐园,此时在你的回味中都是一种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在这片没有时间只有空间的天地里,有的是你自由自在的心灵。也许你的人生会有很多遗憾,也许你的人生会有很多痛苦,但是在回味中,在自己心灵的原野上却是姹紫嫣红。昨日的悲伤,昨日的欢乐,昨日的故事变成风吹过,变成雨飘零,变成雪花飞舞。你会看到人生的旅途上铺满从未间断的足迹,在只有一次的生命里,曾经有过沉重的经历和影踪现在回味起来,仍然会使你忘掉自己的年龄,忘掉身上的病痛,忘掉所有的恩恩怨怨。就像是一坛陈酿的老酒,酒香扑鼻,喝起来回味悠长。

  回味岁月中,你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有寒有暑,有风有雨,有春夏秋冬才是完整的四季,有酸甜苦辣才是完整的人生,既然走出这样的轨迹,就没有必要前后张望。就应该无怨无悔。从青丝到白发,从少年到耄耋,每个人只有一次成熟的花期,错过了就没有辉煌的时日了。但是我觉得这也不要紧我们还可以回味。在梦想和生活中回味,在昨天和今天中徘徊。回味悠长的境界也许是人生暮年的一个最好的境界。对于自己幽幽岁月中的每一个脚印,对于自己人生中的点点滴滴,都有见景生情的感悟,悠长无尽的回味,会使你的人生夕阳无限,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怀念知青的散文篇3:我的邻居知青

  从小的时候,我家的邻居是知青,那段和知青相处日子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我很怀念当年的知青,怀念那段金色的岁月。

  那时候,我们村有唯一一户知青,男的是北京人,女的是苏州人,他们和我们住着一样低矮的草房,点着一样昏暗的煤油灯,烧着一样的农村土灶。

  他们和我们很多不一样,他们很爱干净整洁,尽管住的是20多个平米草屋,但是他们把屋内整理得井井有条,泥土的地面,扫得光明洁亮,无一杂草纸屑;桌子、板凳,锅台擦得油漆铮亮,一尘不染;门口的菜园整理得茂盛喜人;红漆的宁波床典雅华贵,床沿上绣着龙凤花纹,床上铺着的金丝绸缎。屋角装满书的书橱,书橱上金贵的收音机。。。。。这些都是我梦中的憧憬。

  他们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习惯,女知青从不如露天的茅厕,无论白天晚上都是在屋内用马桶,男知青从不下河洗澡,都在家里用澡盆。我也好生奇怪他们的生活习惯,奇怪之中也多了几分敬仰。

  最让我稀罕的是他家的收音机,在收音机里,我们学会了很多的好听歌曲,学会了不很标准的普通话,听了很多动人的故事,那些故事今天还记忆犹新,那些歌曲今天唱来还是沁人心扉。看到收音机,我还会想到当年的知青,想到知青的微笑,想到知青对我的温存。

  男知青还告诉我们他家在北京,他家是毛主席待的地方,是天安门的所在地。我们上一年级的第一天,就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就写毛主席万岁,试想我们对知青该是如何的羡慕和崇敬。

  也许他家热闹,也许他们富有,童年的影子和时光都消耗在他家的屋前屋后,听男知青讲外面稀奇精彩的世界,讲北京的长城,北京的故宫,那些故事深深的扎在我幼小的心灵,这段记忆清晰,温煦,隽永。在他身上我学到了老师和课本未能学到的东西。女知青性格温和,善良,温文尔雅,她对我非常好,经常给我们果糖吃,经常教我读书识字。

  后来,男知青因为成分不好,被当地划右派,经常被大队批斗,我们小鬼头也跟着大人瞎掺和。女知青在忧郁中得了癌病,卧床不起。我们经常看到男知青一个人到河里拎水,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他拎水的时候滑倒在河岸边上,水桶摔坏了,腿跌伤了,无人给他帮助,自己无助的漫漫爬起。今天回想起来,我深深的充满愧疚和自责。

  79年,全国落实了知青返城,我们当时十二三岁,怀念只是朦胧的感觉。汽车来到我们庄上,要载他们回城,我们全庄人拥响了汽车。他们眼含泪花和大人们道别,女知青把我搂在怀里,慈祥的抚摸我们的头颈,温情的亲着我的脸蛋,依依不舍爬上汽车。看得出他们对下乡时光的留恋,看得出对我们小孩的不舍。我们跟着父母送他们到很远的村口,目送他们消失在汽车扬起的尘土之中,那一别是我难忘的一别。

  去年,我因公出差北京,北京我没有亲戚朋友,阔别30年了,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那当年的知青,茫茫人海,30年杳无信息,我何处寻觅?屈指数算年龄,老知青该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也不知道他们今天是否健在?尚不知道他还能回忆起我们当初的小鬼头。

  知青老了,知青走了,走过了那个时代,但是他没有走出我的心灵,没有走出我的回忆,他的形象完整的保存我心中,连同我小时候的纯真与我欢乐的少年时光。

  和知青的这段老少情节久跨时空,跨过世纪,今天我越思越浓,越思越渴,甚至隐隐着痛。

  

3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