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李白的散文 编写李白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描写李白的散文篇1:走进李白

  翻开家里的《李太白集》,随即飘来一股浓浓的墨香,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白色的身影,他在饮酒作诗,他在豪爽的谈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削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品读着李白的诗,我曾经想过:到底是盛唐造就了李白,还是李白升华了这个朝代?

  走进李白,我跟随他徜徉大好河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无数优美的诗句从他笔尖下泻出,我也如痴如醉。呵,感谢李白,是他使我学会了欣赏。

  走进李白,我看到了李白的孤傲不羁。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在唐玄宗的注视中,醉酒的他挥笔写下一首千古绝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使在场所有人都拍手叫好。他不拘泥于礼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狂傲,借对联骂杨国忠是畜生,讽高力士不是东西。而对于封建权贵,他表现出深深地蔑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政治上的不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与生俱来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对自己的勉励。呵,感谢李白,是他让我在“人生在世不尽意”时学会了豁达与乐观。

  走进李白,我品味他的丝丝柔情。至今夜里观星,仍会忍不住想起他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几字含尽了他的思想情怀。“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是他对世事苍茫的无限感慨,而“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则是他对自己妻子的一往情深••••••呵,是李白让我的心受到震动,是他使我爱上了唐诗,爱上了语文。

  走进李白,我懂得了更多的人生哲理。感谢李白,是你洗礼了我的灵魂。

  描写李白的散文篇2:走进李白

  昨日,趁着暮春的一个周末,我随着年迈的父母,来到了距离我所在城市仅23公里的李白故里,作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尽管只有20分钟的车程,可毕竟是头一回离开居住了二十四年之久的绵阳市城区,而且是去朝圣千百年来被世人久久称颂,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心境是异样的激动。难以表述的言语和那些感动,时时地涌入心怀,我只能静静地走近李白,走进他闪耀了千余年的诗歌里,读着真实的李白和他那璀璨的文字。

  李白故里位于江油市青莲镇,地处绵阳与江油两城市之间。青莲左有濂水环绕,右有涪江环抱,山水灵秀,仙气飘渺的意境。再加之沿途那一律白墙红(或黄)木,三角形瓦砾屋顶,以两层楼居多的颇具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更给了这个在唐代就是古绵州的重要城镇,添了几许古老而神秘的色彩,也增了不少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拄着拐,在母亲的搀扶下,踏上了这片充满古代诗歌气息,一代“诗仙”的故地。走在由长方形石块铺就的平整的路面上,这里没有喧嚣,有的只是少有的一份宁静,绿树,翠竹,石条小路都静静地躺在那儿,偶有古筝弹奏的带有古代韵味的乐曲,时时扣击着清净的耳畔,落入了闲来自得的心灵。

  走近李白,更多的是要走入太白碑林,去觅寻他光辉闪耀的文字,让心久久地徜徉于诗歌这一古老而又现实的感动中。太白碑林分为地碑、圆柱碑和石碑三种,均由古今历朝历代书法家,为李白诗词挥毫所著。穿行于这片诗歌的园林间,用心去谛听那些久远了的声音,在这个心绪浮躁的年代里,唯有在这里,才能很冷静地去品读“诗仙”的心音,这些熠熠生辉的诗词,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留于后人的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穿过碑林,拾级而上,我来到了有三层楼高,木质结构的太白楼下。小憩片刻后,素来永不言弃的我仍然决定爬上塔楼的最高层,去一览全景。太白楼的楼梯,是只能容一人行走的极窄且陡的通道,母亲在前引着我一路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终于到了最顶层,登高远望,整个青莲镇的美景尽收眼底。只有在登上太白楼的这一刻,我仿佛觉得自己走进了盛唐诗歌的塔尖中,回溯远古,耳边似乎被那些抑扬顿挫的诵诗声所占据,所感染。

  走近李白,自然要去他的居住之地游览一番。走过长长的石条小路,我来到了李白的故居,走进千年的历史,那些班驳的碎片依然闪烁着其独特的光辉,许多的尘埃落地,可思想和感动犹存。那青油灯和纸、墨、笔、砚构成的书房,其深邃的寓意有着怎样的广袤空间,那些构筑李白一生的情感文字,就是在这里孕育,并牢固地根系这方土壤。这些诗歌的情怀,并没有因年代的远去而沉寂,而消失,而是因了其璀璨的光芒,更加明媚地走进今天,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这次走近李白,还走进了他的许多雕像,在神态各异样的塑像群中,我尤喜爱他的那尊坐像。他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斜斜地靠着,仰着头,杯酒握于手中,许是在仰天作诗,释放他那豪迈的心胸与气概;亦或是在沉思着什么,但也高高地仰着头颅,对天冥想。这许是李白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吧,他的浪漫,他的游侠,和他真真实实的感情,从这尊坐像上,都能一一读到,并且领悟于心间。这就是李白的思想和其诗歌,在穿越了长而久远的时光隧道中,仍弥新于千年之后的子孙后代。

  当我走出李白故里时,一抹阳光正好照射在我的跟前,悠远的古乐仍停留于心际,古老诗歌的精髓,随着这一地点点的光亮,顺着风情万种的春风,爬满了我的额,和我灵动的,想要舞蹈的指尖。

  描写李白的散文篇3:李白

  李白,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为他出版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可是为了李白或者说专门拍摄李白的影视剧却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零。李白对于出版界好像和他的才思一样,常常喷涌而出,可是对于影视界的缘分,就像他当年的官运,一个才高八斗的人却只做了一年半的翰林。可是官儿再小,好歹是个官儿。可是,李白绝对想不到,影视界的人好像特别怵李白————皇帝可以拍了再拍,戏说了再戏说,穿越剧可以胡说八道,那些老一辈人看过的电影可以屡次三番地翻拍,就是不拍你这个连皇帝都不在乎的李白。李白要是地下有知,他一定又会发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感叹。

  李白啊,李白,你是前辈子得罪了影视界的人吗,不然的话,影视界的人怎么会这样呢:导演们和出版家们同样是生活在当代,做人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呢?

  在我看来,不要说是没完没了的戏说,就是无端的翻拍也是浪费胶片啊,李白,一个让无数中国人自豪的题材,为何迟迟不让他和观众见面呢?这是导演们的罪过,还是李白的罪过,至少,总不会是观众们的罪过吧?

  也许是一个潜规则在起作用,那就是绘画界最早提出的“画鬼最易”的原因————导员那们也许是因为大家对于李白太熟悉了,熟悉得比当今的人还要清晰,所以不敢打开镜头。虽然这是我的猜想,但是肯定有导演会使这么想的。假如是这样的话,我奉劝导演们一句:大胆尝试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年的《芙蓉镇》、《牧马人》、《人生》、《天云山传奇》,《蹉跎岁月》,不都是强烈的现实主义作品啊,可是,这些电影其实拍摄得非常成功,也受到无数观众的喜欢。那么,李白为什么就打不动导演们的心呢?难道李白真的比现实题材的作品还要难拍吗?一个李白竟然要吓倒那么多导演吗?

  中国的导演们应该深思。

  
看过“描写李白的散文”的人还看:

1.关于李白的散文

2.有关李白的现代散文作品

3.描写杜甫的散文

4.关于杜甫的散文

5.关于李白的高中作文素材

3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