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旗袍的散文 关于旗袍的散文
描写旗袍的散文篇1:旗袍
我对旗袍的喜爱,最初起源于那些老电影。镜头中的官太太,风月女子、小家碧玉都喜欢穿着丝绸或者棉布的旗袍。旗袍在那个闻香、看衣识女人的年代,在那动荡不安的血雨腥风里,演绎着浮华奢靡与淳朴自然的故事。
从裙裾里流动出来的万种风情,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伤,让无数人想起阮玲玉,蝴蝶……她们就象陈年的女儿红,在韶光掠影里永恒。她们的一生有多少镜里捞月,梦里望花的失望,又有多少功成名就的喜悦,都在旗袍的变幻莫测里淡淡无痕。
那时对旗袍更多的感觉来自于风月女子。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交际花们个个浓妆艳抹,眼神魅惑。各式旗袍裹着她们凸凹有致的肌体,修长莹白细腻的玉腿不安分地在高高地开叉处诱惑着男人的视线。那软语莺声、放浪的形态,就像一朵朵盛开到极致的罂粟花。那花心里带着幽香的毒,醉了寻欢买笑的浪子狂蝶,也醉了一种秩序。潜意识里,为旗袍的唯美惊艳,可是也为它的沉沦痛心。尽管喜欢,却一直不敢尝试去穿。
随着电视剧《旗袍》的热播,我的旗袍情结也被从时光深处翻出来。我喜欢看女主人公“关萍露”出场时,她身上穿着的那些千变万化的旗袍。特别是那身九凤旗袍,更是以光润细腻的质地、精致的做工、考究的九凤飞腾的样式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它也将关萍露的身材衬托得玲珑有致,高贵端庄。一个女人的雍容华贵,典雅娴静,在她穿着旗袍时的一举手、一投足间彰显到了极致。原来,好女人才是它真正的主人,更能穿出它的神韵和风采。
想起了这样的画面:江南细雨如织的季节,一座座灰墙黛瓦的民居在青山绿水,姹紫嫣红中迷蒙成一幅秀丽宜人的写意画。画中弯弯的拱桥旁,乌篷船吱吱呀呀地摇动着一首牵念的歌谣,一个眉眼如画,笼着高高的发髻,身着素花旗袍的女子,撑着一把画满梅花的油纸伞从桥头缓缓而来。那一低头的温柔,那简约古朴的旗袍传递着一种温情。
私下以为喜欢穿着旗袍的女人,应该都有着深深浅浅的的故事。当她们走出深锁的门庭,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之中,那烛影摇红的往事便随着清风藏于红尘的最深处。那些满腹才情的女子,更想留下一袖暗香流觞,试图越过水月沧桑。旗袍约束着的不仅是活色生香的肉体,还有层层叠叠的心事。眼里,便会留下一丝忧伤;身后,也会有一路风情和欢歌。
旗袍不仅是一件衣服;还是一种代表着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种代表自己的语言。它可以在含蓄中流露出性感;可以在庄重中展现个性;可以在尊贵中体现风情;可以在简约中揉入时尚;可以在艳丽中追求自然……所以一直认为只有成熟的女人,才可以将它的韵味体现得酣畅淋漓。试想那高高的衣领,可以恰到好处地将女人的脖子收紧,掩盖住那些沧桑岁月带来的痕迹,只微微露出一些细白的皮肤。有弧度地衣身,可以显示女人凸凹有致的腰身。膝盖以下细长的美腿再轻轻摆动,张弛有度地行走,更增加了无限风情。这样的女子走在哪里,哪里不添一笔亮色呢?
以为简约而不简单才是旗袍代表的最真实的理念。美丽女子与旗袍,天生就是绝配。好女人可以穿得摇曳生香,也许会穿出一段风流婉转的佳话,是一道流光溢彩的风景。曾有人这样定义旗袍:“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首花间词”。即使是风流女人穿上了,一样增色添彩。只有那些言行猥琐,纤瘦肥胖的人才穿不出它的味道,甚至抹杀了它的魅力。
描写旗袍的散文篇2:魅力旗袍,风情无限
喜欢穿旗袍的女人,应该大多是静默成诗的,婉约中透着古意,当她们携一袖暗香流韵,带着深深浅浅的心事,穿过岁月风尘时,身后,便也留下了一路风情和一路幽歌。
——题记
透过流年的纱幔,去品读旗袍,慢慢地,很多人一定会读出旧时光的味道。
旗袍,像一阕旧词,又像一首婉约诗。旗袍,永远是所有美丽衣裳中的佼佼者,无论何时,旗袍都可以从时装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独领风骚。
说不清,究竟是女人诠释了旗袍的韵致与美丽,还是旗袍成全了女人的婀娜与风情。总之,一个有着优雅气质的女子,当她云鬓高挽,淡扫蛾眉,浅施粉黛,轻裹一袭雅韵旗袍,擎一把油纸伞,暗香流泻,在江南的烟雨濛濛中,袅袅而去时,那景象,足于倾城,让人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
可以说,旗袍对于每一个东方女子都是诱惑无限的,因为旗袍让东方女子的静,雅,美,淋漓尽致地展现。身着优雅旗袍的风韵女子,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旗袍,有完美流动的线条,有古典唯美的诗情,还有一种令人仰望的高贵画意。旗袍,让很多女子拥有了如水婉约的情怀。
许多时候,旗袍绾结的性感,精致,浪漫令人叹为观止。
旗袍的精妙在于那高高竖起硬领,和恰倒好处的收腰,女子配上旗袍,内修外敛,凹凸有致,一领一衩一窈窕,天生就是一段风流婉转的韵事,其淌出的又何止是万种风情?
看过香港电影《花样年华》的人,绝大多数都会为那一件件做工精细的旗袍而感到惊艳,心生感慨,更会为张曼玉身上流露出的那种性感与妩媚而心动,神往。
影片中的张曼玉,她将旗袍的魅力与美丽演绎到极致,她的一举手,一投足,让旗袍的雅韵与风情不停地摇曳……
旗袍是值得让人尊重的服装,不容亵渎。其实,不是每一个女子都适合旗袍,过于清瘦,或者过于丰满、甚至肥胖的女子一般是很难穿出旗袍的诱人味道的。我想,只有那些有一定生活阅历的,内外兼修的成熟气质女子,才可以与旗袍相得益彰,真正地让旗袍摇曳生姿,成为人们心目中百读不厌的风景。
如今,我想起,或者望见旗袍,我的眼前就会浮想这样的一个个画面:
庭院深深,疏影横斜,纱帘飞扬处,身着藕荷色旗袍的唐婉,玉手抚琴,双眸含愁,低眉婉约,浅吟低唱着一阕《钗头凤》……
旧上海,百乐门,穿着艳丽旗袍的风尘女子,一步一婀娜,一步一妖娆,修长的纤指夹着细长的烟,缕缕的烟雾渐渐迷蒙了脸庞……
古巷里,青石上,裹着青花旗袍的丁香女子,幽幽怨怨,袅袅婷婷,一人一伞一风景,于濛濛烟雨中,携着一缕暗香,一路远去,渐行,渐远……
描写旗袍的散文篇3:邂逅旗袍
不知何时,小城刮起了旗袍风。
或许是厌倦了霓红羽绿的现代时装,或许是回避尘世喧嚣追求复古的时尚,大街小巷里红常会有穿着旗袍的女子,或高挽头发,或扎成精致的辫子,画着淡妆,恰似一首飘逸的小诗,又像是一朵清新的奇葩,带着江南清远的古典气息,款款而来。那种并不张扬的显山露水,将女人的精致,妩媚尽收眼底,其中透露的不仅是不可追还的往昔风华,更是不摧的雍容气度。
那一袭古典与曼妙,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多的是灵魂深处的叩击。女人穿上它,仿佛将中国几千年岁月积淀的隽永和优雅,在身上集中地体现,没有哪一件衣服能这样赐与一个女人“九曲三弯”的别致风韵。朋友看我痴迷旗袍,便力邀我加入旗袍协会,我笑着婉拒。她不知道,我心中的珍爱之物,是不愿轻易与人提起,仿佛藏于内心深处,方是对其情深的表白,是尊重,也是承诺。
最初邂逅旗袍,是大学时读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
到不是对张爱玲本人自传性的小说感兴趣,我只是心仪其中一款衣料:“象牙色薄绸印着黑凤凰,夹杂着暗紫羽毛”。初读到,魂魄抽离,那奶白色与黑紫色柔和地调配出雅致的颜色,至此深深地盘踞在心里,衬托着我少年时所有关于旗袍暗香流动的想象。以后,看过电影《小城之春》《马路天使》以及张曼玉主演的电影《花样年华》,影片中的主人公一件件做工精细的旗袍让人感到惊艳,而唯独《小团圆》中描写的旗袍衣料让我心仪。那时的张爱玲自己设计服装,用大红、葱绿、柠檬黄、玫瑰红的广东土布,来表现出她惊世骇俗的勇气,她用鲜亮、明媚的色彩来打消内心中那个从小就谦卑、晦暗、不快乐的自己。透过流年的纱幔,我仿佛看到张爱玲旗袍裹身,眉宇间徒然写满细碎的落寞和忧愁。她慵懒地翻看着手中的线装书,一行行词句迷离地跌落进寂寞的枯井,那一款包裹着她身体与灵魂的旗袍,含烟飘渺,从骨髓一直流淌在纤纤指尖,高贵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冷艳。
我不是作家,却能在作品里读懂你;
我不在民国,只能在纸情怀深寄。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中国历代,细数一下,还算魏晋时的男人风流儒雅,民国时的女人温婉多情。为何说民国女子温婉?我想便是旗袍构成了她们的灵性和韵美。看过那个时代的老照片,无一不是身着旗袍,华丽端庄的女子:胡蝶、谢婉莹、阮玲玉、陆小曼……
在《林徽因传》一书中,从所收录的照片来看,我认为陆小曼总输了林徽因一截,照片中的狐皮围脖的富贵效应似乎敌不过林徽因简简单单的一件棉布旗袍。只有林徽因那样内外兼修的成熟气质女子,才可以与旗袍相得益彰,而陆小曼的奢华不是昂贵的物品所能装饰出来的。当拥有了专属于个人的才华、学识和涵养这些私人定制品时,那么,她所散发的气质会遮挡每一件价值不菲的身外之物。正如陈丹青所说:“人的性情往往比才气还要近艺术”。
当小城旗袍之风袭卷而来,我常常穿过岁月风尘,去书中邂逅那一袖静、雅、美,以及藏在民国女子心中那深深浅浅的心事,慢慢品着旧时光的味道。偶尔,也出去,静静地站在台下欣赏小城举办的“旗袍秀”活动,跟随着旗袍美女去景区展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绝妙风景,看旗袍用细腻的笔挑剔地勾画着女性玲珑曲线,但我谢绝参加任何形式的公开走秀。
常常,在街角、在饭店、在广场甚至在麻将室,不经意邂逅旗袍,看她们穿着我心中的古典,吃着麻辣串、抽烟喝酒、扭着老年舞、喧哗打牌……我便会深深地低下头,匆匆地侧目而去。那一刻,我与旗袍熟悉着也陌生着,在相距很近的地方,在相距很远的路上。
没有人知道,旗袍之于我,是沉静内敛,轻风拂面的一种古典婉约的情怀,是一种积极高雅的生活态度,是我在生活中寻找一片宁静,对话自我,获取本色儒家文化的正能量。正如作家叶倾城所说:“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阙花间词。”
当微风还未撩起伊人的衣裙,我已感应到旗袍的风情,这便是我与旗袍心照不宣的默契。
看过“描写旗袍的散文”的人还看:
1.旗袍散文欣赏
2.关于穿旗袍的女子散文
3.有关旗袍的散文
4.写大红旗袍的文章
5.描写穿裙子的女孩散文
描写旗袍的散文 关于旗袍的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