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树的散文 关于树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描写树的散文篇1:那些树

  走在秋天里,我常常会想起家乡那些树。那些长在我心中的树,有的给我留下很深的童年印记,有的是近年来所种植的刚刚熟悉起来的新树林。这正如同一句经典歌词叫:“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那些树可真像我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时常萦绕在我心间,与我心灵对话,树叶“沙沙”的声响犹在我耳畔,这是树在对我说话,我屏息静听,瞬间就打开了我的心扉;当“沙沙”声停止的时候,那是树开始静听我说话了,我便尽情地对树说。有时候会出现,一会儿“沙沙”声,一会儿悄无声。那是我和树时而静听,时而述说的默契交流。把如此浪漫的心灵对话凝聚成深情的文字,字里行间浸染着我与家乡那些树的故事。

  给我留下很深印记的是家乡那一片片的老树林。有村西边那一小片柿树林,有村北头那一大片柿树林,还有长岭坡、老龙湾、八路崖的一片片苹果树林,还有老驴崖那一片片的葡萄树林……那一片片树林的后面都承载着一个个故事,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贫穷的年代里养家糊口靠“土里刨食”,而山是光秃秃的石山,根本没法种粮;地是山岗薄地,也打不出多少粮食,那时自然不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在这样的境况下,要生存发展,只有顺应一句老话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只有选好当家人,走对“靠山吃山”这条路子,让荒山秃岭变为花果山,才能根本改变家乡的面貌。这个时候,有人举荐我的大舅担任村支书,全村一呼百应,大舅官先福几乎以全票当选,只因大舅年纪轻轻已成为乡村百姓公认的“老庄稼把式”。不久,年仅二十几岁的他在全公社第一大村走马上任了,面对着近2000人口要吃饭,怎么办?靠天不行,天上没有掉馅饼的,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靠地不行,山岗薄地里出不了多少粮食,这是乡村百姓熟知的村情;靠国家救济不行,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一穷二白,这是国人都知道的当年的国情。大舅思来想去,靠天靠地还是不如靠自己,要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一条路来。他当时就大胆地提出了:“要想富,先种树。”一直当成了顺口溜,在乡村百姓中传颂了许多年。后来,社会上也普遍传颂着一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这与大舅说得何其相似?仿佛是大舅说的那句话的翻版,只是时代不同,发展的立足点不同罢了。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会敬佩于大舅在那个年代能说出这么经典的话来。

  说出来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又是一回事。当今社会,有些人是靠说成功的,大多是政客;有些人靠做成功的,大多是实干家。而大舅是靠说到做到说做一致成事的。这不,他带领家乡穷苦百姓搞起了叫什么“集体农庄”,这在当时确实是件新鲜事,也是很了不起的事。先把一家一户的百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然后,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连成片,在一片片山岗薄地上种植果树,让“烟台苹果”、“大泽山葡萄”等在家乡的山岗薄地里“安家落户”。看似一棵棵小的不起眼的树苗,却在一年年的疯长,冬去春来,几度春秋,当年的幼苗便长得枝繁叶茂,再看那枝头,已是硕果累累,压弯了腰,你说喜人不?一片片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一个个红艳艳的红香蕉、金灿灿的黄金帅苹果,一嘟噜、一嘟噜像珍珠似玛瑙的葡萄,真是招人喜爱,让大人们高兴,让孩子们眼馋,也令南庄北疃的百姓艳羡。乡村百姓用林果卖回的钱,换了粮食,还有节余,衣食富足,日子红火,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起来的百姓心中有数,正是那一片片树林让家乡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村集体年收入就达到了13.5万元,在当时的农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也让乡村百姓鼓起了腰包,挺起了胸膛,人人都在做着发家致富梦。

  描写树的散文篇2:那些树

  我喜欢树。小时候,家的周围都是树,田间、校园、路旁、院落里,而且大多是那种生长了几十年遮天蔽日的杨树,我的童年就是在上树掏鸟,下树摘瓜这样的快乐日子里度过的,尽管有些模糊,可无论怎么回想,都会有树如影随形。

  树带给我的记忆很多,后来,就是和少年有关了。

  春来时,满眼嫩绿的枝芽,随手取下短短的一截,用指甲掐去一端的嫩皮,一个“树哨”就做好了,含在嘴里,鼓着腮,互相比谁吹的时间长,那哨音说不上动听,也不悦耳,却是每个少年的一大乐事;夏日里,北方的气温是燥热的,把人晒得无精打采,这时候最好的去处就是树荫下,此时若有一阵凉风袭来,那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最美的树在秋天,秋雨过后,树叶开始变幻,绿的,黄的,红的,时而清雅时而浓重的色彩勾勒出一幅沁人心脾的美丽画卷;冬天的树让人敬重,褪去繁华后寒风中依然身姿挺立,不卑不亢,静候春天,生命的顽强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树,没有什么理由,但喜爱程度超过了其它任何植物。高中时,学校被绿荫所围掩,树林幽远而静谧,晨曦中,暮色里,总能看到学生在林间晨读晚颂,在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里自由呼吸。教室外也有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杨树,枝繁叶茂苍劲墨绿,我熟悉它们就像熟悉课本一样,翻开是叶,合上是枝,而它们,每天看我们走进教室,目送我们放学回家,默默地为我们遮风避雨,陪伴我们经历四季轮回。这似乎是北方农村的特点,有学校就有绿荫,那绿荫所遮护的不仅是莘莘学子,也蕴含着古人的那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那时的农村学生没有什么多彩的课余生活,主要活动是打篮球,极容易得到响应,成了大家乐此不疲的运动。后来学校搞“第二课堂”,下午的第三节课不在教室里进行,以户外体育锻炼为主,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项目,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当学生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后,操场上就生动起来,打羽毛球的、推铅球的、练单双杠的,沿着跑道一圈一圈跑步的……两排树做边界的篮球场人最多,最热闹,这里聚集了全校的灌篮高手,裁判是专业的体育老师,比赛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现在的中国篮球联赛,如若有女同学围观,个个更是奋勇争先。我当时体育能力欠缺,只好坐在树下当观众,但又不是个好观众,偶尔也会起起哄,博大家一笑,满足一下出风头的虚荣心。

  十六七的年龄耐不住寂寞,观众当久就烦了,于是和“志同道合者”在校园里四处溜达,树林无疑是最好的去处。真得感谢那些栽树的先人,午后时光,和三五好友徜徉于林间嬉笑打闹谈天说地,对于操场上的那些同学来说,我们别有一番天地。耀眼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漫伸进来就变得温柔了,斑驳的光影在每个人的脸上跳跃,那些稚嫩的面孔就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少年时代。现在见到这些同学,恍惚中他们还是当年那个模样,那些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心中永远循环播放的鲜活画面。我这样,大家亦是如此,我对那些树充满了感激。

  我读的是职业高中,学生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假期时,随着学生返家,往昔热闹的校园变得空荡寂静。那时,我家还在老房子居住,房前屋后有很多大树,在我孤独的时候,这些树陪伴着我,这些树,是最忠实的伙伴,当你得意时,它在一边默默地注视着你;当你失意时,它就会适时地出现在你的身边。已经忘了白天是怎么混日子的了,夜晚来临时,我常常坐于树下,月色中,和天上的繁星一起听树叶婆娑细语,一起“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个假期我写诗,写了很多,唯独只记住一句:风走后,树也寂寞了。

  描写树的散文篇3:一棵树

  在安徽省舒城县柏林乡界河农场、李家圩子庄园中生长着一棵树,它高四米多,树身粗壮苍劲,斑斑驳驳,树躯中间有条依稀可辨的沟痕;树桠千枝万条,盘绕交错;树叶密密层层,青绿苍翠。每当春季来临的时候,这棵树会在一夜之间绽放繁茂的花朵,白色花形如桂花,吐出的花香,幽幽的,淡淡的,沁人心脾。游人闻之,驻足许久,还想折几枝带回家插在装满水的瓶子里,让悠悠清香弥漫整个房间。秋季气温稍高的情况下,它还会再开一次花,只是比春季开的花稍小些,令人惊奇。由于叶儿呈猫耳刺状,叶尖有刺,当地村民俗称为猫耳刺树。

  据农场的职工说,这座庄园兴建于清朝末年,户主姓李,曾官至两广总督,名重一时。周围是深挖的阔阔的水塘,进出只通过一座吊桥,戒备森严。这棵树就是那时栽的,原是两棵小树,由于从小在一起生长,历经风霜雨电,暑热苦寒,相互依偎缠绕,像两个亲密的调皮的小伙伴推推搡搡,挤眉弄眼,相濡以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渐地就长成为一棵树,树躯合二为一,树冠和枝丫就不分彼此了。这也许就是自然界中出现的罕见现象—“连理枝”。“连理枝”又称“相思树”,据林业专家介绍,两棵树由于在风雨的天气里,树干互相摩擦,把树皮磨光了,到无风的时候,两条树枝相挨近,形成层就密接在一起,互相增生的新细胞就会长在一起,越是靠得紧,就越容易连在一起。北京故宫御花园钦安殿、浮碧亭的旁边就有这样合生的树。

  我久久地凝视着这棵树,不禁想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墨客饱蘸深情为这种树抒发赞美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传诵千年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春思赋》诗中写到:“游丝空冒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唐代又一著名诗人李商隐《青陵台》诗曰:“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莫霞。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叙述焦仲卿和刘兰芝这一对原本恩爱的夫妻,被生生拆散,两人为了保全彼此的爱情,最终双双殉情而死。“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些诗句,在今日读来也令人缠绵悱恻,如醉如痴,从而深深体味到爱的真谛。

  这棵树,历经悠悠岁岁,花开花落,斑驳的年轮承载着它数不完的沧桑,嶙峋的枝干载负着言不尽的苦难,但它从不停歇、屈服、萎谢,依然傲然屹立,郁郁苍苍,生机勃勃。因为,它是一棵相亲相爱的夫妻树,一棵生死相依的爱情树,更是一棵顽强执著的生命树。

  
看过“描写树的散文”的人还看:

1.关于大树的散文

2.描写树木的散文

3.有关树的抒情散文欣赏

4.描写树的抒情散文作品

5.描写树的散文

37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