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描写杨柳依依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描写杨柳依依的散文篇1:杨柳依依

  杨柳村,除了杨树、柳树多以外,村东头都住着杨姓人家,村西头都住着刘姓人家。村东头有一棵怀抱粗的柳树,听说是我家的邻居——刘大爷年轻时栽下的。如今,老柳树枝繁叶茂,而刘大爷的头顶却早早照出了日月。

  闲暇时候,人们总爱坐到这棵老柳树下乘凉。那天中午,人们像往常一样来到这里,拉家常,说农事。有几个半大小子还拿刘大爷开荤——因为刘大爷是人群中最爱说笑的人。不过,他毫不介意,继续悠闲自得地吸那根黑得发亮的旱烟管。他抽上几口,还要咂几下嘴,然后用手心小心的擦拭烟管。有几个年轻人经不起诱惑,非要借烟管过一把瘾,但刘大爷说啥也不肯。

  “真是个老顽固,吸一口难道还能把它吃了不成。”大憨嘟嚷着。

  “西边的人就是小气,连根旱烟也不让人。”许多人嘀咕起来。

  “一定是老相好送的吧!”不知谁喊了一声。

  于是,人群像炸开了锅,放肆的笑声惊落了树上的几片绿叶。天气也显得更加燥热了。刘大爷古铜色的脸变成了酱紫色,汗珠一颗颗从头顶冒出,又顺着稀疏的头发滑下。这时,人群中的一个妇女站了起来,拿起屁股下坐的一把蒲扇,整了整手中纳的鞋底,一声不响的离开了这股撩人的笑浪。

  有几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干咳了几声,说道:“杨大婶,天还早着呢......”但杨大婶并没有转身。刘大爷也站了起来,将烟管别在腰里,“哎”了一声,头也不回的向村西头走去。

  人群陆陆续续都离开了老柳树,到家里去享受现代文明给生活带来的舒适。树下又恢复了清静,几只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的叫着。

  可没过多久,刘大爷又衔着烟管,屁颠屁颠的来到这棵树下。杨大婶也不知什么时候又坐在了树下。她平伸着双腿,手里摇着那把蒲扇,衬衣前胸上已印出了两弯新月。刘大爷随手拿起一块断砖,坐在杨大婶对面,一边吸着烟管,一边没话找话的谈着这要命的天气,眼睛最后停留在了那两弯新月上,嘴里不觉又咂起了咪。

  “好你个老不死的,放着家里的孙子不领,倒跑到这里享福来了!”远远的传来了刘大奶奶的声音。还没等刘大爷回过神来,汗涔涔的脑门上已挨了一笤帚。

  刘大爷赶忙站起来,又别好烟管,又向着村西头走去,还不时回过头来,望着那棵自己亲手栽种老柳树。

  杨大婶仍然摇着蒲扇,两弯新月已变成了一轮满月,空气中传来了刘大奶奶的几句风凉话:

  “你如果还记着我家的老头子,你也来村西头栽一棵杨树。”

  描写杨柳依依的散文篇2:杨柳依依寄深情

  柳,是我们今天绿化所见到的最普通的一种树,它虽无让人欲醉的馨香,也无娇艳绚丽的奇葩,但它以枝叶婆娑的姿态、婀娜多变的造型,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是历代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作为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童年的记忆中总少不了柳树的一笔:是它,在春风的吹拂下,长出鲜嫩的小芽,最早向人们传递春姑娘的讯息,孩子用它的枝叶制成柳笛,吹出了一年的希望;夏天,它绿叶如盖,参差披拂,洒下浓荫,让辛劳的游子和劳作的人们在其树下休憩;秋风吹起,它悄悄褪去一身繁华,把全身的树叶奉献给母亲大地;冬季雪花飘舞的时候,它苦守缄默,暗暗孕育新的生机,渴望着生命的又一次轮回。当我们漫游郊野,绿柳那轻盈婆娑的丰姿,展示着意态万千、欣欣向荣的青春气息,把大千世界装饰得妩媚动人。

  柳属于杨柳科,品种繁多,据知已有3000多种,遍布世界各地。我国的柳树品种也多达50余种,尤以垂柳、河柳、旱柳、杞柳、黄花柳、长叶柳居多。柳树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人们借柳抒情,通过感情渲泄,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柳能寄托人们的思念之情

  作为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咏柳名句,作者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从此,柳便与人间的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汉代即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据《三辅黄图》中记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在古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东),往往折柳赠别,即折柳用以牵系行人(“柳”与“留”谐音),表示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别情。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忆秦娥》一词中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也即指此事。唐代诗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云:“柳条藤蔓系离情。”

  古诗咏柳常常与抒写离情别绪融为一体。乐府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所收大抵是汉魏六朝时的作品,其内容不外是写折杨柳赠别,所谓“曲城攀折处,唯言怨别离”(南朝·陈·岑之敬:《折杨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也都作有《杨柳枝词》,内容承继乐府旧曲《折杨柳》,而又有所创新,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之一)中便写道:“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我们从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之八)“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又可看出这类诗作的确是咏柳与抒写离情别绪水**融在一起的。

  折柳赠别,多在春天。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景与无计可消除的离情别绪相互映衬,令人更觉离愁无限,更行更远,所以唐代诗人王维《送沈子归江东》诗写道:“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另外,柳丝柔长,风吹而成**难舍之状,因此诗人也常借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描写杨柳依依的散文篇3:天涯处处皆故乡

  身上衣裳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题记

  “魂归何处?”一个恒久话题。对于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游子,身居异地,客死他乡,难道就成了孤魂野鬼,飘荡无着么?生养地是故乡,少年时梦里追寻的远方是故乡,凝聚着一生汗水与苦辣辛酸的寄居地也是故乡,给予美好感觉与回味、让自己梦绕魂牵的旅游地更是故乡。

  人亲是故乡

  少年时期,处于文化荒漠似的农村与荒唐时代,除了一个月能够看一场电影和偶尔偷看到兄长借来的几部小说外,精神领域全是苍白,伊甸园内没有芳草,布满滚滚黄沙,从那时起,心底产生了对自己想看的书的强烈渴望。

  高中毕业,进了地区师专,接触到了巍然屹立的图书馆,坐进了宽敞明亮阅览室,眼望笔直书架和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海,仿佛一个乞丐闯进了食品超市,我心里顿时充盈起来。

  三年,整整三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对部分老师上课不感兴趣,便偷偷钻入图书馆;自习课更不消说,阅览室角落有个朴实身影;周末,帮助管理员老师打扫完卫生后,一头扎进书堆;闲暇时刻,趁别人逍遥,图书馆清静时,埋头书海;假期主动护校,守图书馆,以书为伴。

  朴实衣着朴实的脸,朴实态度朴实的人,管理员女长辈老师们认可了我,到了第二年,她们忙时,便将守书位置、书库钥匙交给我,让我做双重身份——兼自修又做管理员。

  接触多了,阅读调整间隙,师生交流,老少闲谈,渐渐地,距离近了,感情深了,教师亲、长辈慈、学生敬凝聚成不是亲情的亲情!

  随着日子积累,图书馆的浸润内化作底蕴,大三时,我的名字能够和众多讲师、教授一同出现在学报上。那时学术空气浓,学术品味正,刊物阅读率高。一位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名字能够与讲师、教授排列,当属罕见。系里几位长辈恩师对我青眼有加:给班里代课,当助教有我;系内参加学校重大比赛,有我份额;实习当组长,有我名字;全校实习总结会,第一个发言者是我……

  自小到大,听到的是呵斥,承受的是蔑视眼神,伴随左右的是孤独、失落、伤感,这样一个内向人,突然沐浴着信任、关爱,立于大学生活潮头,对给予自己种种机缘的长辈教师生发了感情,他们仿佛就是父亲!

  毕业时刻,由于受到政治风波牵连,分配遇上挫折。相关部门到学校了解情况,图书馆众“母亲”语出亲情,我解脱了困厄;系里几位“父亲”东奔西走,联络他们亲朋、好友、学生,我终于站上了讲台。

  人亲景美,情浓味醇。离开师专二十年了,回忆中,经常是图书馆琳琅满目书籍,阅览室整洁桌凳,书馆背后的杨槐树及树下绿化带内的万年青;入梦的是管理员“母亲”的音容笑貌、系主任、班主任及众“父亲”殷切话语。感觉着峥嵘岁月,沐浴着父母般信任、关爱的温馨,那一座城市变成了故乡,美丽校舍、花草、树木就是家园,图书馆长辈管理员、系里教师仿佛伴随长久的父母亲!

  
看过“描写杨柳依依的散文”的人还看:

1.描写杨柳的抒情散文推荐

2.关于柳树的状物抒情散文

3.描写柳树的状物抒情散文

4.江南烟雨唯美散文

5.关于时光优美散文

描写杨柳依依的散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