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秦牧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时间: 超财2 散文

  秦牧的散文代表作篇1:花街十里一城春

  波兰古典作家显克微支有一个短篇小说叫做《灯塔看守人》。里面讲的是十九世纪流浪异国的一个波兰老人的故事。这老人因为反抗压迫,在国外流浪了大半生,到他衰老的暮年,异常困倦地渴望获得一个安定的位置度过他的余生。在意外的机会中他找到了一个看守灯塔的职业。这工作是异常寂寞孤独的,整天和潮汐海鸥为伍,在偏僻的岩礁上,连人影也不见一个。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天按时燃着灯火,使来往的船只不致失事。这工作很轻便,但绝对不容许疏忽。只要有一次的错失,他就得失掉位置,重新去作无所归依的流浪者了。老人是很喜欢这工作的,他按时点燃灯塔,从不误事。但有一次他收到了一个邮包,有人寄给他一本波兰诗人的诗集。他翻读着书籍,和祖国的千丝万缕的感情使他沉浸于一种如醉如痴的境界,他回忆、沉思、激动、神往,像喝醉了酒似地一连躺了好几个钟头,忘记燃点灯火。于是,他被撤职了。

  许许多多华侨眷念祖国的故事,那情景,是和这个小说中的波兰老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宋庆龄副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回来叙述过她在峇厘岛上见到的一桩事情:“我们国内已不易看到的铜钱,在峇厘岛上家家都能找到,这种铜钱被停止流通还是不久的事情。现在人们把铜钱结成一串一串的吊起来,当做宗教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神器。在一家银器店里我们发现一串串的铜钱中有开元年号的,有万历年号的,也有清朝各种年号的……”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很细小的事象,里面蕴藏着的人们眷念祖国的感情却是多么的强烈啊。

  和这种事象相仿佛,我记起了华侨许多保持祖国古老的风俗习惯的事情。这种情形意味的决不是普通意义的“保守”。他们正是以这来寄托他们永不忘本的家国之思的。正像波兰的作曲家肖邦,到西欧去流浪时,永远带着一撮祖国的泥土那样,具有深远的寓意。

  《红楼梦》七十二回,从王熙凤向贾琏发脾气的谈话中讲到一个词儿:“衔口垫背”。那是一种古老的迷信的风俗,在死人嘴里放一颗珍珠或一些米叫做“衔口”;入殓时在装殓的褥下放一些钱叫做“垫背”。这风俗在国内,即使在解放前也已经不容易见到了。但在南洋华侨当中还相当地流行,我的母亲入殓时就采用了这种仪式。在福建,清初时候,许多反清复明的志士和他们所影响的人们,入殓时习惯在脸部盖上一块白布。那意义是:“反清复明事业未成,羞见先人于地下”这习俗,也同样随着一部分福建侨民带到海外去。

  对古代祖国英雄豪杰的怀念,是无数华侨共有的感情。在热带的雨夜,家人父子围在一起谈郭子仪、岳飞、戚继光……是许多华侨家庭常有的事。在南洋一带,人们又十分推崇曾经踏上那边土地的三保太监郑和。亲戚朋友们在灯下聚谈的时候,话题常常很自然地拉到这个太监身上去。这位在五百多年前曾经出使七次、航程十六万海里的三保太监,在许多华侨口中仿佛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异人。南洋有些成人遇到困难,有时还会喃喃祈祷道:“三保公保佑,三保公保佑!”南洋侨胞对郑和的尊崇,是渲染上许多神话色彩的。他们所以这样做,严肃追究起来,实际上蕴藏着一些颇为辛酸的理由。从前,当华侨没有一个强盛的祖国,还处在“海外孤儿”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怀念和神化当年扬眉吐气的先人,不得不通过“三保太监”来寄托他们备受损害的民族自尊心。

  对于光荣先人的追念,对于风俗习惯的保持,在这些现象里面,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从美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南洋,众多的华侨坚持着吃中国饭,穿土布衣服,着广东木屐,吃从遥远的家乡运来、或者自制的腐乳、咸鱼、梅菜、凉茶;继续过我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祖孙累代数百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为什么有些风俗在国内已经逐渐改变或者丧失了,在海外却那么牢固地保存着,从这里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的。

  这些年来,海外华侨每当遇到放映国产电影或者祖国的各种代表团抵达的时候,他们有人会跋涉一百几十里路来看一场电影,或者会一会亲人。有的人回到国门,踏上祖国土地时就纵情高歌,有一个华侨甚至特地缝了一件缀上了五角星的衣服,在抵达边境时披到身上。有一些累世居留海外的华侨土生,因为当地华侨人数稀少,说中国话的机会不多,因而操中国语言已经不很灵便,然而这些年来他们也纷纷回来了。他们一家家已经离开祖国一两百年,他们已经不大会讲祖国语言,然而祖国有一种巨大的吸力把他们从海外吸引回来。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她的子子孙孙的身上留下了多么深远的影响!祖国的强大,使她的海外儿女的强烈感情得到了一个很自然的喷火口了。那类使人感动的事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事。

  在世界各个遥远的海岸上,有多少万颗心像向日葵似地向着祖国!

  秦牧的散文代表作篇2:哲人的爱

  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相赠肾脏、眼球,以至于遗体或以利他人,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相见一二了。

  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骷髅的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

  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土报之。”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

  秦牧的散文代表作篇3:神秘瑰丽的地下河

  “喀斯特现象”,给世界许多地方造就了千万奇观。尽管人们已经早就知道石灰岩溶洞像是自然的魔术师,可以变化许多神奇的境界,但是,一碰到新的景观,使人如入梦境,如登仙域,成了童话里的梦游者,人们仍然会发出一连串的惊叹号。我最近泛舟游览了粤北连州一条1500米长的地下河,就有这样的奇特感受。

  连州(今连县所在)是我国著名的古城邑,向以风景壮丽著称。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被贬职任连州刺史五年,任中写了好些诗文,记叙此间风物。他有一首《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其中就写了这样的句子:“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他称赞连州一带的山水,是绘画也比拟不了的。但是,不仅刘禹锡居住这里的时候,没有游览过这条地下河,历代的人们也都没有游览过。因为它是几年前才被发现的。原来连州以北的东陂镇大洞村境内,有一巧夺天工的天然岩洞,叫做大口岩(洞口广阔,仿佛一个大嘴巴)。它分上下三层,可供旅游的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层有高达30多米的顶天柱,可容万人的仙人田广场等。最下层有一潭绿泉,蜿蜒伸进山洞深处。它究竟通向何方,谁也不知道。几年前,几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农民下了决心,想一探究竟。他们扎了小竹筏,备了火把,带了干粮,进了洞中,小心翼翼探索前进。大伙终于弄清楚这是一条可容小舟通过的地下河。水深1-7米,最宽处10米有余,最窄处只有4米。地下河洞顶高达10-15米。这条河穿过了四座山,蜿蜒1500多米,大口岩和附近的右蛇岩、莲花岩原来是相通的。这几个乡民的发现渐渐传开了。原来人们游览大口岩,总是观赏它的地面,现在大都转而要求泛舟地下河了。接着连州中国旅行社也在这儿设了个管理区。消息四播,现在到粤北这个山城来的人,都纷纷到大口岩来了。

  我们应邀也游览了一次神秘瑰丽的地下河。我们从莲花岩的洞口进去,和几年前乡民的勘探路线刚好相反。在靠近洞口的旷野里,看到有一条小河潺潺流淌,主人介绍说,这就是从地下河溢泻出来的。地下河的水源是几股喷涌而出的山泉,它有点像济南的趵突泉。从洞口一步步地深入下去,那儿停靠着两艘小小的机动船,每船可坐10人左右。由于带着强光灯,小河两岸风景“繁花锦绣”,都可以看得清楚。岩洞的顶端,因为一般都距离水里好几十米,看来仿佛是一个奇特的深邃的夜空。泛舟河上,那感受是很有趣的,有点像梦境,也有点像是进入神话或童话的境界。我想:将来如果有一部中国式的《爱丽思梦游奇境记》,这种溶洞的奇观,应该更多地拍摄进去,让外间的人们陶醉陶醉才好。这地下的河,还和地面的某些江河一样,也形成了一些美丽的“峡”呢!在两岸石壁高耸,河道狭窄之处,河峡就形成了。河里有三个峡,因其形状不同而被命名为香蕉峡、莲花峡和龙门峡。过峡的时候,仰观石壁,十分峻峭雄壮。沿河两岸,布满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等,姿态诡谲奇特。旅行社的人给它们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例如望妻石、猴子台、韩信点兵、双龙抢珠之类。我游览溶洞,对景观的名字一向不大注意。目状取譬,这是悉听尊便的事儿。你可以说它们像这个像那个,也可以说它们就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石花石幔。无须说它们像什么,也很有意趣了。最令人目眩神摇,感觉美妙的,是有些石幔竟然磷光闪闪,璀璨发光,这就使地下河更加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了。

  听船上的人说,这条地下河里还有鱼,那大抵是鲶鲫一类的小鱼,他们捕获过。夜里船泊在河岸,隔天他们一早进洞上班的时候,有时也见到一两条自动跃进并留在船腹的小鱼。

  乘小船来回一次,我们花了一小时三十分钟。这时真有一种漫游奇境,幻没梦般的感受。我们禁不住谈到陶潜的《桃花源记》,认为决不是什么假托之作,那应该是确有其事的。在人口繁衍,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时常听到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溶洞,什么地方又有一些和外界很少接触的山民,更何况是钱余年前,干戈扰攘、交通梗塞那样的时代呢!

  
看过“秦牧的散文代表作”的人还看:

1.秦牧散文 谈谈李莲英

2.浅谈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不足

3.鲍鹏山经典散文作品推荐

4.名人散文好句赏析

5.有关茶文化的优美散文

4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