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粽子的散文3篇

时间: 银娜2 散文

  粽子的散文篇一:母亲的粽子

  端午节这天,老家一带的风俗是不烧晚饭的,光吃粽子。我家当然也是一样,母亲能把时间扣得很牢,基本上在傍晚前能将粽子裹好并且下锅煮了。小时侯家里的灶头是砖土褙的,锅子也很大,一锅可以煮很多。母亲习惯取一些干的稻秆用水淋湿垫在锅底,然后再放入粽子、加满水,母亲这才开始坐到灶下生火烧。母亲煮粽子的时候,似乎不像裹粽子时那么认真,总是一边逗着我玩一边烧火,但是她动辄往灶孔里扫去的目光让我感觉到母亲的专注。煮粽子的时候总是让人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阵阵夹杂着粽叶、棕榈叶、糯米、稻秆等香味的热气从锅盖的边沿冒出来,香味四下飘散开来,让人舍不得走远半步,生怕刚一走开粽子就熟了似的。母亲看到我这样的神情,则总会催促我出去玩一会儿,母亲说小孩子不能站在锅子旁等吃的,否则长不大,即便长大了也没出息。而我则带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出去找小伙伴去玩,不知道是因为大家几乎都在一个时候煮粽子的,还是我实在太挂念着母亲在煮的粽子了,我感到无论走到哪个弄堂小巷,到处都飘散着淡淡的粽香。

  尽管惦挂着家里的粽子,但是小孩子一玩起来往往是一下子就忘记时间的,等我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往往已经把粽子煮熟了。母亲煮熟粽子后总会先取两三个三角粽出来,放在一边凉却,这粽子凉却哪儿有这么快啊?外面看似不太热了,里面还烫着呢!我每次都是迫不及待地剥开来往嘴巴里塞,一口咬下去,烫得张大嘴巴哇哇直叫,已经放学归来的哥哥姐姐则幸灾乐祸地在一旁看着我,坏坏地笑着。吃热粽子对我来说,其实是一时的新鲜而已。其实,我更喜欢吃冷粽子,粽子煮熟后,母亲会把粽子连水储进大缸,这样粽子的水分不仅不会散发掉,而且还能使糯米更加充分地吸收粽叶和稻秆的香味。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延长粽子的保质期。冷粽子因为不再烫人,所以能更加清晰仔细地品味其中的味道。所有的香味里最特别的当属是稻秆的香味了。稻子生在夏季收在夏季,本已带有很浓的太阳气,而且割下后还暴晒过,太阳气就更浓郁了。煮过后的稻秆会把这些气味融进水里,渗进粽子里,带着这香味的粽子是我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吃到过的。直到前些年,我在杭州吃到了一款“稻香仔排”的菜,其制作过程就与母亲的粽子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只是添加的调料似乎太多了些,使这天然的太阳气有些失真了。

  长大后终日忙于生计,端午节的概念也逐渐在脑海里失去原本动人的色彩,而母亲也已早早地离我而去。又是一个端午节,妻子很贤惠地买了几斤糯米和粽叶说要裹粽子,结果捣鼓了半天,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倒入电饭煲扎扎实实地煮了一锅糯米饭,这才避免了将这些糯米倒入垃圾桶的惨局。吃着妻子做的糯米饭,我突然想,母亲,又何尝不是我记忆中的粽子,用香糯人生为我包裹了整个美好的童年记忆。

  粽子的散文篇二:永远的粽子

  乡下过节,自有乡下的 特色。朴素、淡雅,却又实在。比如端午节,就是民间非常重视的 传统节日。每年的 五月初一这一天,整个村子家家插艾蒿,挂葫芦,初五这一天,吃粽子,一家老小团团围坐,一边看电视,一边包粽子,有说有笑。特别是 小孩子们,还披戴上五色花线,说是不招长虫,有的还 把五色花线綁成小苕帚,挂在脖子上,说是可以辟邪祛病,家家门前插的 艾蒿是 一种药草,用艾蒿水洗身子,可以治潮风嘎达。

  我们北方过五月节,不比南国,有赛龙舟的 热闹场面,但节日的味道也 别致。

  我是很 喜欢吃粽子的,看着那一个个苇叶包起的 小巧玲珑的 粽子,就有一种亲切感,不用说吃到口里的那黏黏的甜甜的爽口的滋味,单是那特有的苇叶的 清香,便叫人品尝不够,更何况又加上一种朴素的怀念之情呢。那些年,虽然平时日子过得苦,可是,过五月节,却是 非常的讲究。头一天晚上,拿出泡好的粽子叶和江米,江米一般要泡上24小时左右,江米泡得透,煮时也就爱熟。一家人坐在窗跟底下,或倭瓜架下、葡萄架下,借着篱笆墙的 影子,包着江米苇页的清香。还有的东西两院儿凑到一块儿互相帮个手,一边包粽子,一边唠些家常里短新闻旧事。粽子包好了,磕也唠的差不多了,时间也不早了,便各自回家去。

  第二天,就是五月节了。家家都赶早起来,吃粽子,吃鸡蛋,我成家以后,因为某中原因,过节不常包粽子。自己不包,也要继承传统,好在可以随时去买。从集市上买来的粽子,因为是商品,各个棱角分明,真受看,吃起来口感也不错。

  随着节日脚步的临近,我因为粽子的缘故,又想起已故的父亲来,记得父亲临走的那一天,刚好是五月初四,也不知为什么,那一年,我家早早包好了粽子。那天早晨八仙桌上放着煮熟的一碗粽子,父亲因为有事出门儿,没来得及吃一口,就匆匆上路了,结果一去未回,想不到,这粽子对我来说,又多了一层纪念意义了。

  也许,有内容没有形式,内容就没有依托,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继承。

  粽子的散文篇三:端午的粽子

  “龙船下水喜洋洋”。在书上,或是电视里,常会看到这种庆祝端午佳节的热闹场面。

  家乡板溪,坐卧在两山的夹缝里,这里既无大江,也没有大河,因而在端午,也就领略不到鼓乐喧天,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不过,这并不会削减我对端午的渴盼之情。因为,我们这里的端午,有粽子。地地道道的粽子。我以为,在端午,只要有粽子吃,那么与端午有关的活动,都可以忽略不计。

  我似乎与糯食有缘,每每见之,则心向往焉。糍粑,汤圆,米酒等。粽子,则更不能例外。见粽子,必会让我两眼放光,胃口大增,即使把肚子吃成了一只只肥胖的青蛙,也不轻易割舍。以至于过后两三天不进食,也不会感到饥饿。

  小时家庭贫困,即便是在端午,在我家也很难吃到粽子。不过对于我,却从不缺少这口吃食。我家包不起粽子,不担心,我干妈家有。干妈家家境较为宽裕,每年的端午节,粽子是少不了的。端午一旦到来,我就会叫我妈给我准备一包饼干,或者自家采制的切面,去给干妈家“打”端午。有时,是什么礼物也没带,堂而皇之就去了。而干妈对我的到来,是满心的欢喜,似乎是特意为了我,一个小小的客人,早早地将粽子做好了。等我一到,先撕开热气腾腾的粽子来,直往我嘴里塞。我也丝毫不客气,像几天未进食似的,狼吞虎咽起来。哽出了好多眼泪水。有粽子吃,自然有些舍不得回家,于是便会在干妈家呆上几天。待到实在应该回家时,还不忘了往包里揣几个。

  家境好转些后,端午时节,可以自家包粽子吃了。吃得多了,不知不觉,就吃出了脾气。小时吃粽子,或许与饥饿有关联,并不在乎其味。而现在,开始讲究其口味了。好吃的粽子,用现在一种时髦的说法,应该叫纯天然,绿色食品。糯米,是大糯米,经过精心筛选,颗粒饱满,如雪般洁白;包制的材料,是粽粑叶和棕树叶。粽粑叶需宽大,嫩绿,绿得光鲜,亮丽,在水中浸润得滋柔。用棕树叶包,着力面宽,力道劲,包出的粽子则紧凑,无缝隙,棱角分明。否则,粽粑角上就会出现“白眼”(露出糯米),既碍观瞻,也会使粽子去了几分味道。包好的粽子成串成串的,看上去酷似发酵的葡萄。粽子做成,在老远,便可闻到一股糯米与粽叶混合的香味。拆开粽子,可见粽子表面光洁而滑腻,像蒙着一层油似的,如少女噙的眼泪,晶莹欲滴。粽子未入口,先吞几节喉咙,实在让人垂涎。而入口的感觉,是细刷,柔嫩。越嚼,越有一股甜甜的余味。

  “吃粽子,洒白糖”,这是较为普通的一种吃法。但我吃粽子,不洒白糖,而是蘸辣椒酱。辣椒酱必有姜,蒜瓣,再添少许味精及酱油调制。粽子蘸上辣椒酱,红白相间,色彩鲜明而可观。入口后,淡甜与辛辣融合成味,奇异而独特,极易下肚。有时额上渗出汗水,嘴里发出“咝咝”的声响,却是吃得更上劲的时候。

  吃惯了家乡的粽子,再吃外地的粽子,就觉得索然寡味。比如我吃到的贵阳粽子,他们大多用丝线,或者塑料绳索包扎,而且粽叶多是发黄,无光泽的,看着有些碍眼。糯米颗粒鲜明,没有多少的粘连,嚼在口里,如啃沙石一般;再如广州的粽子,居然有用类似桐子叶的其它树叶子来包,而且,里面还参拌肉呀鸡蛋呀之类的,嚼在口里怪怪的,都想吐了,实在是没什么味道。

  真个是,家乡的,没说的。一个词,安逸。

  去年临近端午,我特意去山野采摘了肥美的粽粑叶,准备带回家叫母亲包粽子。没成想母亲却说,我家今年不能包粽子。原因是我年轻的妻子刚去世,三年之内不能包粽子。我还不曾听说有这样一种忌讳,暗想不但白费了力气,连今年的粽子也吃不成了。不过后来的情形是,自家不能包粽子,却比往年吃到的粽子都多。族里人,还有亲戚处,凡知道我家今年的情况的,纷纷将做好的粽子送给我家,让我美美饱了个口服。当然,我没能忘掉妻子,拿一些到她的坟前,与她共享。虽然妻子不能吃到,但我想,这也算是对她的一种祭奠和怀念吧。

  今年是妻子去世的第二年,端午节时,我家同样是不能包粽子的,不过我不担心,在这个端午,我会吃不到粽子。

  看了粽子的散文还看:

1.关于粽子的散文

2.名叫我爱粽子的散文

3.端午节的散文

4.关于粽子的英文小短文

5.端午节抒情散文

6.端午情怀散文

7.关于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8.关于端午的名家散文

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