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诗词大全 > 古诗词 >

望岳 杜甫

时间: 适佳2 古诗词

  《望岳》,作者杜甫,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望岳》

  作者: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重叠。

  涤荡胸襟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望岳》意思: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望岳》写作背景: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游齐赵时,

  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浦评:杜子心胸气魄,于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不仅写出了山的雄伟,还抒发了作者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动力。

  《望岳》鉴赏: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句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评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 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