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诗词大全 > 唐诗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时间: 邱妹 唐诗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府(今山西永济)城西南城上,位于黄河中游的高阜处,因经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名鹳雀楼,是当时的风景名胜。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代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王之涣,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性豪放,常击剑悲歌,人们称赞他善于“歌从军,吟出塞”。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多被乐工制曲歌唱,在当时很有声誉,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一生写过不少诗,但遗憾的是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这首《登鹳雀楼》,不仅在鹳雀楼众多的“唐人留诗”中名列榜首,也是古代五言绝句中雄奇豪迈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描写的是傍晚的景色。傍晚的景色虽然红霞满天、瑰丽迷人,却因临近黑夜,容易使人消沉,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故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这首诗写的也是时已黄昏,但王之涣写得景色壮丽、热情奔放,没有丝毫的落寞与惆怅。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四顾,向西远眺连绵起伏的中条山,只见“落日熔金、暮云璧合”,一轮鲜红的太阳依傍着视野尽头的山峦,在群山中渐渐融尽。同时代的大诗人王维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写的是浩瀚无垠的大漠中的壮观景象。王之涣在这里也是写“落日”,用“依”与“尽”,勾勒出山峦起伏、苍茫天际,别是一番的“千古壮观”。这是写天空、远方、西望的景,接下来诗人又写地面、由近至远、东望的景。俯视楼下黄河,滚滚西来,又随波远送,遥想滔滔的黄河之水东归大海。虽然诗人在鹳雀楼并不能看到大海,但把现实与意境完美地相融合,用“入”与“流”,极写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宏大而磅礴。正如李白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万里河山尽收笔下,使画面特别宽广,特别辽远,特别壮阔。前后两句,只有十个字,运用的语言极其朴素、极其浅显,但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非常鲜明地抓住典型的自然特征,逼真地描绘出北国的壮丽山河,使我们在千年之后的现在读到这十个字,立即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咫尺万里,眼界与胸襟都异常开阔。

就在这使人置身浑灏苍茫的莽原之时,诗人进一步即景生意,引领读者开展更大的视野,把诗推进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欲穷”引出“千里目”,再以“更上”照应全诗,最后以“楼”圆满点题。这两句,不仅与前面两句承接得十分紧密,似乎是平铺直叙地述说自己的登楼过程,非常自然地让读者顺着诗人的心情,随着他的脚步,为看得更清、更远,而进一步徐徐登上顶楼。更绝妙的是,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诗人在自然的情景中融入了含意深远、发人深思的哲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襟怀。这句千古妙绝的至理名言,给人们以无穷的希望、无限的憧憬,鼓舞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从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上来细读全诗:四句诗是两副对仗精切的两联,前两句是正名对,即“正正相对”,工整、厚重、有力,实写诗人眼前的雄伟景象,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后两句是流水对,自然契合,天衣无缝,是虚写,虚实相生,留给人无穷的想象。看起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尽显诗人非凡的功力: “尽”字是借“依”字之态,温情脉脉;“流”字更添“入”字之势,气韵超凡。

读罢全诗,白日依山已尽,黄河入海仍流,山光海色,美不胜收。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让人浮想联翩,耐人探索,催人奋发,激励人生。

5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