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诗词大全 > 文言文原文 >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时间: 李金 文言文原文

《马说》

唐朝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__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马说》常考题型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马说》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祇(只)”,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10、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11、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代词)

12、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 (的,助词)

13、以

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 (用)

14、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15、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16、或

或以为死 (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17、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交换)

18、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19、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四、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才美:才能,美貌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样的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五、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六、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特殊句式

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八、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16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