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寓言 >

寓言故事五年级上册

时间: 超财2 寓言

  中国的寓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殷商,萌发于春秋,形成于战国。关于五年级上册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寓言故事五年级上册篇,希望你们喜爱!

  寓言故事五年级上册篇1:优孟哭马

  楚庄王十分爱马,特别是他最心爱的那几匹马,过着你想像不到的优裕生活。那几匹马住在豪华的厅堂里,身上披着美丽的锦缎,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床上,它们吃的是富有营养的枣肉,伺候那些马的人数竟是马的3倍。由于这些马养尊处优,又不出去运动,因此其中有一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去了。这一下可真让庄王伤心极了。他要为这匹马举行隆重的葬札。一是命令全体大臣向死马致哀,二是用高级的棺椁(guo)以安葬大夫的标准来葬马。大臣们实在难以接受楚庄王这些过分的决定,他们纷纷劝阻庄王不要这么做。可是楚庄王完全听不进去,还生气地传下命令说:“谁要是再敢来劝阻我葬马,一律斩首不饶。”

  优孟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听说这件事后,他径直闯进宫去,见到楚庄王便大哭起来。楚庄王吃惊地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

  优孟回答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实在让人伤心,要知道那可是大王所钟爱的马呀,怎么能只用大夫的葬礼来办理马的丧事呢?这实在太轻视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才对啊。”

  楚庄王问道:“那你认为应怎样安排呢?”

  优孟回答说:“依我看,应该用美玉做马的棺材,再调动大批军队,发动全城百姓,为马建造高贵华丽的坟墓。到出丧那天,要让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开路;让韩国、魏国的使节护送灵柩。然后,还要追封死去的马为万户侯,为它建造祠庙,让马的灵魂长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这样,天下所有的人才会知道,原来大王是真正爱马胜过一切的。”

  楚庄王顿时明白过来,非常惭愧地说:“我是这样地重马轻人吗?我的过错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心中高兴了,趁着楚庄王省悟过来的机会,他俏皮地回答说:“太好办了。我建议,以炉灶为停,大铜锅为棺,放进花椒佐料、生姜桂皮,把火烧得旺旺的,让马肉煮得香喷喷的,然后全部填进大家的肚子里就是了。”

  一席话说得楚庄王也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他也改变了原来爱马的方式,把那些养在厅堂里的马全都交给将士们使用,那些马也得以经风雨、见世面,锻炼得强壮矫健。

  优孟因势利导劝说楚庄王,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我们学会做思想工作也不无启发。

  寓言故事五年级上册篇2:白头神猪

  很早以前,辽东一带农村养的猪个个都是黑颜色的,这里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其他颜色的猪,还以为天下的猪全都是黑色的。

  有一年,张三家的一头母猪下仔了,他高高兴兴地数着刚生下来的小猪:“一、二……”忽然,他停住了,张大了嘴半天合不拢。他惊奇地看到,猪窝里竟然躺着一头白色的小猪仔!他忙奔出去,逢人就讲:“我家的猪生了一头白头小猪,白头的啊!”大家纷纷跑到他家里去亲眼看看这白头的小猪,个个称奇。一时间,这件奇闻传遍了全乡。

  人们兴致勃勃地议论着这头稀罕的小猪,乡里年纪最老、见识最广、说话也最有权威的人说:“我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白头猪。依我看,这头猪一定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神猪,能够带来吉祥。我们应该把这头尊贵的神猪送到京城里去献给皇上,也好使我们乡扬名天下啊!”大伙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就开始搭架子、做红花、置锣鼓,紧张地筹备起来。

  过了几天,一切都准备停当,大家就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了用红绸缎装饰的架子,将白头小猪放在上面,在一个能干人的带领下,敲锣打鼓,吹着喇叭,一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向京城出发了。

  就这样走了好几天,来到了河东地面。人们惊讶地发现,那里庄户人家养的猪几乎个个都是白头猪,普通得很。大家这才知道他们抬的准备献给皇上的所谓“吉祥的神猪”其实也只是十分平凡的一头小猪而已。人们面面相觑,又失望又沮丧,只好偃旗息鼓,带着他们的小白猪回辽东去了。

  这些人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世上还有别的颜色的猪以致于闹了个大笑话。世界很大很大,我们所不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千万不要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随便自吹自擂。

  寓言故事五年级上册篇3:百发百中

  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即所谓的“鄢陵之战”。鄢陵,今属河南省)。战斗中,晋将魏錡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约养由基两枝箭,要他代为报仇。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还给楚共王复命。

  在楚共王时,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四号叶心,非常准确。

  寓言故事五年级上册篇4:百尺竿头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3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