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最新杂文散文

时间: 超财2 杂文

  散文凭借其自然的情感流露,巧妙的措辞选景来渲染气氛,从而赢得它独特的价值体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最新杂文散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最新杂文散文1:大红枣

  年年秋后,母亲总是忙着拾掇乡亲们送给她的大红枣。母亲跟小山村的乡亲们始终保持热线联系,中秋节一到,知道母亲心思的那些乡亲,便把精心筛选出来的大红枣送到母亲家里来。母亲把它们一袋袋搬出,摊薄摆在阳台的地上、窗台上、条案上,秋阳明亮清爽的光线照射进来,阳台上红艳艳一片,母亲便站在一片红艳艳里咧着嘴笑。

  刚摘下来的枣鲜红硬楞,还没有干,有的枣肉还有点发青,可生着吃起来又脆又甜,很有味道。便是蒸熟了吃,抑或用酒淹成醉枣,更是另有一番风味。然而,母亲却不去理睬这些,只是埋头继续着她晾晒大红枣的工作。

  母亲工作起来很专一,很执着,从不偷懒。在屋里坐一会儿,到阳台上转一圈儿,出去遛弯儿回来,又去阳台上转一圈儿。她看着那些舒坦平静地躺在阳光里一颗颗大红枣,心情格外愉悦。

  太阳偏西时候,她准时又来到阳台上,这次是来给大红枣翻身,让太阳照射大枣的另一面;母亲八十多岁了,老了,弯不下腰,便拿一根竹竿慢慢地扒拉,大红枣似乎心领神会便一骨碌翻了下来。

  母亲的那些日子便在这样榆悦和忙碌中度过。

  过了一段时间,大红枣接受了老人的爱抚,吸入了秋阳的精气,慢慢变软,青青的枣肉变成深红,鲜明光亮的枣皮也发了皱。甜甜的枣香悄悄地在空中弥漫,溢满阳台,又朝外涌散,周围的人家便让枣香包裹起来。有人从这里路过,总要嗅着鼻子东张西望,好像在问:这是哪里来的这般美妙的枣香?

  过了小雪,就把它们装进一个柳条篮子里,吊起来,让它们去接受清风的吹拂。那篮子很大,小保姆就过来帮忙,俩人合力把它挂到阳台上的半空中。有时候风大,坐在屋里也能看见柳条篮在风中晃来晃去。母亲便招呼小保姆去照看,生怕篮子被风吹落。

  其实,母亲一颗大枣也不吃,她老了,医生说她得了一种不能吃糖的病。生病之前,她特别爱吃大红枣。她和大红枣有着不解情缘。她出生在枣乡,在枣乡长大,在枣乡成家立业,在枣乡有了我。在她那魂牵梦绕的枣乡,方圆百里的山坡上,山沟里,都是枣树,漫山遍野。大红枣熟了的时候,这里的大山、村庄,这里的家家户户,便被大红枣染成深红。

  年年秋天,她的妹妹——我的小姨——便来我家帮母亲拾掇大红枣。进山把大红枣从树上打下来,一颗颗拾进柳条篮子里,一担担挑回家,摊薄晾晒在门前的打谷场上,屋顶上,院子里。初冬时分,又把大红枣收拾起来,装进屋檐下的柳条笆里。闲着的时候,小姨便带着我在大枣树下捉迷藏,到山沟里去拣风落枣。那时候,我虽然还很小,但那红彤彤的枣红早已印染了我的心灵,让我终生难忘。

  有时候我想,母亲一到秋天便把阳台弄得红艳艳的,或许是她一拾掇那些大红枣便觉得心情舒畅,或许是她看见片片枣红便回味起过去那些甜美的日子吧。

  后来,母亲带着我们离开枣乡,她的妹妹也远嫁到南方。红枣只生长在干旱的北方,南方潮湿,不长红枣。自从小姨远嫁之后,母亲便开始了她的晾晒干枣的工作,几十年从不间断。

  每到隆冬时节,在南方工作的小姨便会准时收到一大包来自北方的大红枣。老邮递员把包裹单送到小姨家的时候,总是一脸喜悦,十分羡慕地说:“大红枣又来啦!”

  邮寄大红枣用的大包裹,是母亲精心缝制而成的。那是一块白色的纯绵布。母亲让找一块枣乡乡亲们织的土布,要用它缝制包裹。可如今枣乡早已没了织布机,只好弄一匹机织的纯棉布来做包裹了。每次把大红枣寄出去,小姨便把大包裹洗干净,又装上木耳、金针菜给寄回来,第二年母亲又用它把大红枣寄回去。几十年过去了,大包裹换了一回又一回,但每换一回,都遵照母亲的意愿挑选最纯的棉布做包裹。

  南方小姨打开包裹的时候,一片红艳艳便呈现在面前。风干了的大红枣,一颗颗鲜艳饱满,丰厚敦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倒出来哗哗作响。急忙招呼孩子们把枣倒进柳条篮子里,吊在阳台上。那个柳条篮子是小姨去南方的时候带过去专门用来盛大红枣的。柳条篮子很大,孩子们齐心合力把它挂到阳台上的半空中。南方有时候也有风,坐在屋里便能看见柳条篮在风中晃来晃去。小姨便招呼孩子们去照看,生怕篮子被风吹落。

  小姨家里每有客人来,小姨便用干透了的红艳艳的大红枣热情款待。每当此时,小姨便骄傲地说:“这是我老姐姐从遥远的北方寄给我的。”

  多少年过去,小姨也搬过几次家,但每到一处,人们很快便知道,这里住着一户来自北方枣乡的人家,那里盛产的大红枣格外甜美。人们更清楚地知道,枣乡老家有一个老姐姐,这个老姐姐每年都会准时将甜美的大红枣寄过来。

  最新杂文散文2:品味孤独

  我从小生活在山沟里,每天面对的是大山森林溪水飞鸟和一天到晚忙碌得连话都少说的村民。读小学后,由于山里的房屋分散,大都一个人走在弯弯曲曲的乡村小道去上学。那时候,我向往山外憧憬城市,流连城里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

  毕业后,来到了城里工作。我努力适应城市生活并融入现实社会中,为工作、为友情、为梦想,吃着、喝着、唱着、玩着、应酬着,然后拖着疲惫带着烟酒味披星戴月回家,留下的是疲倦与空虚。

  或许是青春的激情被时光抚平了,或许是回归了自我,后来我不再喜欢追逐热闹与律动,开始在喧嚣与拥挤中寻找清静,喜欢用心地品味孤独。

  孤独,是一种宁静的心境,是一种身心的升华。

  孤独犹如海岛。大海虽然胸怀广阔,把蓝天也拥进怀里,却天生骚动,一刻也不安宁。时儿波光粼粼,温顺无比,轻轻的亲吻着海岸;时儿掀起惊涛骇浪,发疯似的撞击着海岛。海岛虽然身处其中,却“我自岿然不动”,静静地站在那里守望着遥远的彼岸。

  孤独如同绿洲。那反复无常的沙漠,一会儿表现为“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一会儿和风一起满天起舞,肆虐天空。绿洲虽然身陷囹圄,却心静如水,静静站在那里等候着遥远的驼铃。

  夜晚我时常一个人坐在阳台,观赏那孤寂的茉莉,闻着花香,遥望那浩瀚的苍穹。那闪闪的星星,像宝石似的,密密麻麻地撒满在广袤无垠的夜空。乳白色的银河,横贯中天,斜斜地泻向远方。在夜空中,一切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孤独,可又是那么幽静,那么雅致,那么深邃。

  清晨我时常一个人漫步江边。远处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山上的树木葱茏,岸边的柳枝随风飘舞。此时江边人迹希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任凭凉凉的江风吹拂,一层薄薄的雾罩着宽阔的江面,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我又仿佛进入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情画意中,思绪如云烟氤氲在江面漂荡。

  闲暇我时常一个人闭在书房。或看书、或习字、或绘画、或抚琴、或写作、或沉思、或发呆……没有目标压力,没有任务约束,没有形式拘谨,放纵自己的思维,聆听自己的心跳,回味有趣的往事,随心所欲,悠然自得。

  “从古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不是圣贤,但我喜欢孤独,喜欢品味孤独。孤独能让人的思绪放飞,能让人的智慧沉淀,能让人的灵魂净化。

  最新杂文散文3:读书境界中的月光

  倘若我们能够透过自己的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那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了完整意义上的聪明。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越是鳞次栉比,离月亮的距离就越远。都市里五彩缤纷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到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并且支离破碎,留不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一座城市,月光和书籍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如果说门是生活的进出口,那么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难以进出生活在喧嚣里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的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居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扇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了。都市里,也有很多读书人,但这些人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的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弹琴,舔燥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一幅画配了镜框。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更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筛落到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是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