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走进农村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走进农村去感受那一份宁静与淡泊,去掉浮华,还自身一颗安宁的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走进农村的散文篇,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走进农村的散文篇1:走进乡村

  漫步遨游于田间,随心而动,只为濯洗心灵——题记

  现代的都市,乌烟瘴气,彼争我夺,人们的心灵在这种喧嚣中繁忙,为功名、为地位、为钱财。这种环境下,只会增加人们的贪来和欲望。

  我在乡村出生,乡村生活填满了我大部分的童年,所以我对乡村有一种无名的亲切感。

  走进乡村,一条弯弯的小河划过田塍,春天“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粼粼的波光映绿了柳枝的芳芽,满山的点点绿意生机盎然,仿佛明天就要占领群山。

  指头的绿多了,多的如雪花盖住天地,月丫儿勾住了麦圈,也钩住了庄稼汉们的梦。此时,惟爱在一片长满野花的山坡,躺到天明。

  最美不过秋天,枫叶飘飘,染红了山岗,河中不时游动着几只枫叶船,载着人们的希望,流向远方。

  罡风的侵略被四面的夹山打得破碎,团团的雪花也为乡村覆上了暖暖的一层被。静静的山野,斜斜的炊烟,共同把这一年画上了圆。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要想感受着静静的山村所带来的一切,恐怕不是那些“俗士”所能体会得到的。

  关于走进农村的散文篇2:去农村看墙

  说起墙,会让人想起很多。墙是什么?几块砖头,几抹水泥,几把沙石,便立起一座墙——对于墙内人来说,墙是一种防御;对于墙外人来说,墙是一种阻隔。组成墙的材料是土石木金,各具情态。漫溯历史,让人想到“哭墙”;反躬自身,让人想到“心墙”。关于墙的文化,古今中外,各异其趣。在城市,人们叫它“涂鸦”;在农村,村民叫它“文化墙”。不管怎样说,走进农村看到最多的就是墙,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什么围墙院墙房山墙等等各种各样的墙形态不一,那“墙”似乎有些孤独有些高傲又有些无奈地存在着,时而就像是一块谁都想占领的高地,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再说那墙文化的渊源。据记载,大约在十四、五世纪初期时,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出现了在墙壁上绘制了各类宗教图案类的绘画方式。在古埃及,艺术家会在墙壁和柱子上雕刻各种的花纹和记录各种神话故事。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出现涂鸦文化,从简单地书写和门牌等字母与数字的组合,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艺术创作……在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也喜欢在“围墙”上下功夫——李贺的那首《三月下行宫》说的就是那种很特别的御墙的故事:“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诗人把御墙里头的美和外面“渠水红繁”放在一起,宫女看着这人间美景,嗟叹岁月流逝、青春老去,其间的悲伤和无奈在御墙的衬托下愈发显得突出。相比之下,苏轼那首《蝶恋花》里的围墙就显得活泼、可爱多了:“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仅一墙之隔,一闹一静,嬉玩倾听,令人忍俊不禁。

  在战争时期,乡村的围墙成了抗击法西斯的阵地,我们可以在许多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写在当时非常简陋的围墙上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等等,鼓舞士气,像一把把尖刀刺向敌人胸膛。在杭州市淳安县的白马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一堵墙,上面写着“北上去抗日,红军路过咱们村,不住店不住宅,只在弄堂打地铺……”,还能见到当年红军用毛笔书写的北上抗日的宣传标语,这堵墙被称为红军墙,成为时下当地乡村旅游的热点……到了__时期,不论是城里城外,那围墙又成了一些跳梁小丑表演的舞台——满墙的大字报漫画连环画,扭曲的灵魂“涂鸦”了无辜的墙……岁月在变,时代在变,那墙也在变。

  记得2012年8月我和朋友老翟去他的老家一个叫青沙坨的地方采访,刚到村委会院里就被大门两侧的文化墙所吸引,左面是清风雅竹风格的状元墙,年轻的村支书给我介绍说这个只有230户人家800多口人的小村,解放以来一共出了50多位大学生,远到清华大学,近到咱盘锦职院,个个都是好样的。在状元墙的最后我发现了老翟的名字有些不解:“按时间你应该在前面。”村支书马上乐呵呵接话:“可不咋的,这状元墙是去年老翟和我们一起设计的,名单列完了写到墙上,才发现把自己忘了。”老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考入辽宁大学的,现为资深媒体人。

  与那状元墙遥相呼应的右边墙上画着的一幅表现当年先辈们吃苦耐劳坚毅不拔真诚坦率精神的《闯关东》,有趣的是设计者在画墙的前面还摆设了一个大磨盘,上面有石碾子,那感觉就像展览馆里的立体画。哈哈,如果套上一头毛驴,就能磨出香喷喷的玉米面了。

  今年初,我有幸被安排到盘锦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组,下乡的机会多了,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没想到”挤满了脑子——“一镇一工程,一村一品牌”,村村柏油路、太阳能路灯,户户自来水、天然气,这些过去农村老百姓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儿,都由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互联网+智慧农业模式,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要啥有啥”,那些大棚里的香瓜呀碱地柿子呀早早就被全国各地的商家们盯住了,而朴实的民宿产业建设完成了传统农村由“居”到“游”的华丽蜕变,绿水环绕、瓜果飘香、溪流清澈、鱼游虾嬉的天堂般的仙境,给那些想走出钢筋水泥困扰的城里人留下一个美丽的乡愁记忆。

  到乡村游玩一定要去看看那些墙。如今在咱盘锦农村你看不到过去那些杂乱无章的残墙断壁,政府将各种各样的墙都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打造成了由漫画、年画、书法、谚语、歌谣、顺口溜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存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墙,实现了“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一幅幅内容不一、风格独具的墙绘,活灵活现地传递着丰收、喜悦、和谐和富足的理念,乡亲们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哎,你看我家墙画的孔子像不像?”

  “哈哈,我家墙画的是两个小孩在瓜菜架下读书。”

  “我家墙画的是锻炼身体的。”

  “我家是孝敬老人的。”

  “我家墙写的是‘手拉手,心连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

  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年近六十的老张,从小就心灵手巧喜欢涂涂抹抹,虽然没有经过科班学习,但其手艺也是没得说,那些年给这家儿碗架柜的玻璃门画个山水画,帮那家儿大衣橱烙个万年松,还画过门斗牌匾维持生活,渐渐地成了村里村外响当当的画匠。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老张成了大忙人,其才华得以充分的施展。他首先把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精心装点一番,还免费帮助别人画,用他的话讲,都是乐呵的事,当年雷锋班路过咱村住了十多天,帮咱们做了那么多好事要钱了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咱画的可是小康村和谐村幸福村的美好生活呀。是的,只要你拥有美好的心灵,你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我为快乐的张老汉点赞!

  艺术常常拥有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面面破旧的墙壁,在画家的笔下,化作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卷,让单调的墙壁“活”了起来——“文化墙”作为农村体现文明程度的窗口和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广大村民学科学、树新风、除陋习的“活课本”;是播撒先进农村文化知识的“文明使者”;是引导教育村民的“天然课堂”。为美丽乡村的建设绘出了新画卷,更将文明新风送进了千家万户。

  关于走进农村的散文篇3:一颗心,走进凤凰古城

  我心中美丽的凤凰古城源于作家沈从文对她的描写,对凤凰古城的向往也源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于是我深深记住了凤凰古城里有一条美丽的沱江和江边的吊脚楼。

  于是终于在这个夏天,我们几个好友坐上火车然后又乘上大巴,颠簸了十几个小时后,终于 在六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我踏上了这座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小城。天刚蒙蒙亮,寂静的凤凰城里,仿佛只听到了我拉杆箱的轮子滑过石板路上“咕噜咕噜”的声音,还有远处早起的人走动的声音,我把行李在客栈放好后,在晨雾里走向了沱江边。

  我踩在寂静了几百年的石板街上,望着这独一无二的精工细雕的吊脚楼那样雅致的伫立在沱江的两岸,清晨的江面上偶有两只小船在水中游动,远处的青山在晨曦中巍峨雄壮,应和着吊脚楼倒影在沱江里变得那样的神秘和温柔。一位捧着花环的苗族阿婆走到我面前向我兜售花环,阿婆说这些花都是从对面的山上摘下来的,在花朵还带着露珠儿的时候把它们编成花环,我看着这些红的、紫的、白的、黄的花环爱不释手,终于花了三块钱买了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在接下来的游玩中,才发现,这些花环随处可见——小女孩的头上、美丽姑娘的头上、阿公阿婆的头上都戴有颜色各异的花环,这些花环让这座古朴幽静的凤凰城注入了一道欣欣向荣生命力,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太阳缓缓升起的时候,沱江两岸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忽然看到沱江边很多妇女在江边洗衣服,抡起的棒子一上一下地捶打着,一位背着孩子的苗家女孩唱起了歌:

  想哥一天又一天

  想哥一年又一年

  三天不见哥的脸

  就像炒菜没放盐

  哟喂——

  歌声嘹亮而清脆,包含着深情,据我所知,很多苗族女孩都不上过几天学,很早就结婚了,她们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歌词张口寻来 。我想这位年轻的苗族妈妈是否想起在远方谋生的丈夫,还是在寻找一份真正的爱情?随之又听到另一个女孩唱:

  唱得好

  唱得乖

  唱得桃花朵朵开

  桃花十朵开九朵

  还有一朵等你来采

  哟喂——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座古城不仅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更蕴涵了太多的民族风情,她们的歌声在沱江两岸久久回荡着,笑声一片…… 我脑海里瞬间闪过了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翠翠以及那条流淌的河……这就是清晨美丽的凤凰城,我就这样静静的望着对岸的风景,望着从沱江中间的石墩桥和木板桥小心翼翼走过沱江两岸的人影,没有人愿意去打破这些宁静啊。

  中午的时候,天气炎热了起来,古城也跟着热闹了起来,正午的阳光并没有阻挡人们踩着灼热的石板路在古镇游走的心情,古镇的小巷深处好像仍停留在三十年代,仍停留在沈先生的记忆里,各种叫卖声混合着游客讨价还价的声音,以及店铺门口飘着的各种苗族的手工织锦,把凤凰的灼热推向了高潮。

  我沿着中心街,走过长长的街道,再左拐来到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我想来凤凰的人有很多是为沈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是明清的一座四合院建筑格式,小巧别致的院落,有着浓郁的湘西特色,望着故居里摆着的一张张精致照片,读到了沈先生的生平,对沈先生的敬仰又多了几分。在故居里跟工作人员闲聊中,得知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就在城外,于是我沿着沱江边的小巷往城外走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来到沈先生的墓地,墓地位于沱江畔的听涛山上,墓地四周树木环绕,清幽静谧,墓地上没有坟冢,只树有一块大大的五彩石,上面有先生的手笔“照我思索,能理解我……”怀着对先生的敬意,我在先生的坟前献上一束黄菊,然后深深鞠了一躬。

  沈先生的一生淡名如水,爱着祖国,恋着故乡……转身下山,心中升起一种别样的情结,正如沈先生的侄子黄永玉(画家)在山脚处为他立的那一块石碑:“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下山时不由自主的在墓地管理处的书屋翻阅了沈先生的几本书,最后在太阳西斜的时候,买了沈先生的一本文集,沿着来时的路走回去,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而凤凰城的夜就在日落的时候迷离了起来,古城的景观灯打开了,两岸吊脚楼上的灯光显得分外美丽,它们应和着酒吧上面闪烁的霓虹灯倒映在沱江江面上,五彩斑斓,跟随着酒吧响起的摇滚音乐摇摆着,我趴在吊脚楼的栏杆上,就这样静静地欣赏这座古城的夜,我很喜欢夜色下的风景,它们可以随时隐藏一些东西,尽情展示一种美丽,其实你用不一样的心情,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很庆幸来到凤凰,让我在白天看到她如苗族少女一样的古朴与美丽,也让我在夜晚看到了如苗族少女一样热情奔放的凤凰。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又继续感慨万千地穿过凤凰的北城门,站在虹桥中间,望着这座在清晨中异样宁静的古城,我想,就是这条静静流淌的沱江水,还有那一排排镶在岸边的吊脚楼,以及这里古朴的民俗,才造就了湘西这座边城的美丽,我想将来很久以后,我很难忘记这座古城的某个清晨,以及她娴静的某个下午,还有如梦幻般的某个夜晚……

  

3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