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名家写苏轼的散文 名家写苏轼的文章

时间: 超财2 散文

  名家写苏轼的散文篇1: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汤汤,一路风衣素食。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的官文世间,任历史潮流的变迁,无情的宿命约至他而来。在这残阳如血,沧海如幕的傍晚,他撑竿而来。千年逝去,远离的只是他的身影,不灭的是他的精神和气概。“一生曲折,旷达传千里;亘古辉煌,文章成四家;当苏轼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穿空而过,留下永不腿去的彩虹;当苏轼的几纸金墨伴随时代的变迁,依旧是千古绝唱。我在古老的远方极力思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用旷达塑造文坛的英雄,又是怎样的一种传奇而又神秘的气概,用精神传递数千年名气的不朽。应千年的期许,我如梦中随他而来。站在岸边可以体察到他在回忆,“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胸怀天下,一腔爱国奉献的热血,执笔泼墨呈上自己的智慧。一声奏令,他被贬于黄州,站在江边,面对眼前一汪碧波的江水,脑海中影现日朝幕度,此刻他陷入了沉思。白露横江,独守江头,斟一杯凉酒,仰天长啸,临江而饮,祭奠那些为大侯国江山而战的营雄豪杰,也祭奠那些逝去的年轻岁月。他如愿挟飞仙以遨游于仙子干杯,饮酒赋诗。十斗酒量,香息四飘,沉醉日幕。什么悲伤也不值一提,什么也挡不住这伟人的清醒。

  寻思远迹之间不禁顿悟出“哀吾生之须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明月,听江上之清风…”他不再悲观,他没有迷茫,在历史腐朽,官僚制度极不健全的时代里,他没有迷醉。他退出了朱瓦硫璃的京城,选择了以江水黄土为伴的黄州;他脱去官场的华服,选择以朴衣素食为生的自然生活。他的足迹就是他自己对人生最真实的顿悟。一心为民造福一方百姓,于黄州东坡开荒自给自乐,诗歌赋文得到空前的腾飞崛起。如今站在黄州的东坡,依旧可以闻到精神亘古不变的花香味,驻留在这为纪念苏轼的祠堂前,吟唱出《赤壁赋》的华美乐章会让你浮想联翩。在最崎岖的山路上,他点燃了前进的火把;在最寂寞艰辛的官文生涯中,他寻找到了光明与信念。面谈难题,他没有退缩,他没有也不会用最形象的词藻去表达和述说他的凄苦与无奈。他反而更为旷达,他反而用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的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大江东去”的豪迈,“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他用诗文把自己的人生历程寄传给历史的后代,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他的人生让凄苦得以超越,让灵魂得以提升,让奇迹得以出现。六百年难一遇,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响彻千古的风流人物~苏轼的传奇。让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旷达的心态点化人生旅途。

  名家写苏轼的散文篇2:大浪淘沙读苏轼

  遥望大宋朝古道上站立的圣贤之人,不论皇帝统治的江山起起伏伏,宋朝还是以重视鸿儒和文人墨而著名,虽然文人难以避免卷入政治漩涡,但遭受致命打击的为数不多。且理学发达,谈禅盛行,整个文人环境比较宽松,宋代文人多为智者、学者加才子型,文人们个个都是春风得意精彩秀发,因为他们生在了一个重视文人的开明时代,宋朝文人墨客的领军人物当属苏轼前辈和辛弃疾前辈二人。

  苏轼前辈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在二十一岁时,得到了当时鸿儒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从此“三苏”以文名而显赫于宋朝,“三苏”以苏轼前辈的名气最大,他是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又一宗师。

  苏前辈他具有超人的禀赋和旷达豪爽的性格,这些与他具有高境界的儒、释、道有关。虽然唐宋都是大中华诗词的国度,而苏前辈一改唐诗蕴籍(诗中有景,景外含情,含而不露)的风格,而是”以文为诗,上升到了“眼前景致口头语”之大境界,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堪称哲理诗、禅诗之上乘之作,看惯了唐诗的看客读到他的诗作有耳目一新之感觉。苏前辈的散文作品,后世评价说盖过了他的诗词,无论是《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还是文中小品《放鹤亭记》、《喜雨亭论》、《石钟山记》,或是小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大中华古代散文之精品之作。苏轼前辈在《文论》中不无得意地自喻才学:“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非自夸也。

  清代大文豪赵翼评苏诗:“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诗卷万富,又足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续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前辈在词作中,不仅一改晚唐五代之柔媚之词风,而且内容表达更为广阔丰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即是其代表作。金代大文豪元好问评苏诗文:“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当然宋代辛弃疾等人在豪放诗的开拓上也有建树,他们丰富了宋词的风格与境界。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前辈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辛实在是宋词之将帅也。

  《题西林壁》是苏前辈七绝诗之代表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眼前景致口头语”,深入浅出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地禅发出一首哲理诗。由于诗人具有高超的绘画才能,所以他具备了观察境界高人一筹的能力,别人看山只是山,而他看山可联想到山脉,看山能想到遥望、近观、高瞰、低赏不同的观察角度,所以能写出庐山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绚丽风光。前面两句诗写的是横看看到庐山雄壮的山势,侧看看到庐山山峰的险峻。高瞰看到庐山峰峦起伏似蛇舞,近赏看到庐山飞瀑、清潭、石拱、寺庙、亭台楼阁、深壑之景。后面两句诗里面就蕴涵着一条哲理,你看不到庐山的整个面貌,就是你站的位置局限了观察的范围。诗意启迪给后人为人处世一条忠告:由于人因学识、地位、境界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就会产生出差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出现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全貌与真相,必须摆脱主观成见,超越自身狭小的范围,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笔者在苏前辈的诗篇中看到一首让人含着心酸而捧腹大笑的小诗,《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时年苏前辈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桄榔树林养牛的污水池旁建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一日,苏前辈在城里会友喝的多了,独自一人东倒西歪地走在回家的田间小路上。虽然一路上进入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农友的家打问归途,还是在竹林藤蔓中迷失了回家的路。诗人自嘲道;难道说这些竹林藤蔓能难住我的聪明才智吗?我可以沿着有牛屎的路径走,因为“我”家就住在圈牛的牛栏西,这样我是不会走错的。读罢苏前辈在苦中作乐的诗作,虽然担心前辈喝醉酒东倒西歪踩上牛屎,但没有感觉到“粗丑”,而是呈现给看客一种行云流水淡泊之活泼情趣,确有大家豪爽淡泊大度之气格。

  名家写苏轼的散文篇3:莫不知道苏轼

  喜欢读书的人莫不知道苏轼(号:东坡),皆喜欢这个人,喜欢这个人写的诗。我特别是喜欢他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名诗名句,这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名诗,道尽了人生的一个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啊!在中秋之夜,有多少人在悲离,又有多少人在合欢,就像月亮一样,有时圆有时缺,这就是现实的人生,诗人用他的灵动之笔,描述出常人之情,表达了常人无法表达的胸中之意。成为千古之作,而百世流芳。

  作为一个苏迷,我曾经背诵过此篇,躺在大学宿舍的床头,在中秋之夜,对着窗外如泄月光,与同窗们尽情享受这篇以“安”为韵的长短不一的句式。

  作为一个苏迷,曾经思考过东坡太守是在何情何景、何年何地写作了此诗呢?于是我知道了古密州,知道了超然台。

  今春我利用了一个星期天的闲暇,我们一行驱车到了古密州的州治所在,今天的潍坊诸城市,为了一瞻超然台,以了久藏于心中的渴念。

  古代的密州是很大的,接近于三分之一个山东省,被称为中国东方第一州,包括了如今的诸城、安丘、高密、莒县、胶州等地,东接黄海,有一处十分著名的大港---板桥港(今胶州境内),当时为北宋朝代对外五大港口之一。

  最早设立为密州的时间是隋朝开皇五年(585年),后多次反复变动。时为高密郡,时为密州,但密州称谓最久。

  宋朝之初有一位皇帝被称为仁宗皇帝,是历史上极为仁义的皇帝,虽没有文韬武略,但是却是百姓心目中的好皇帝,他推行“仁”治,纳谏、勤政、俭朴。对文官大臣给与了极大的信任和自由,所以他在位的42年内,经济繁荣,文教发达,科技兴盛,言论开放,仁宗时代堪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但是他的孙子宋神宗执政时,大臣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苏东坡就是宋神宗年代,差点因“乌台诗案”而被杀。先贬黄州,后贬杭州,再后请调密州,到密州的时间是熙宁七年(1074年)。

  苏东坡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实也是爱民如子的父母官,他因为不谙官场之道,既不容于王安石的新党,也不容于旧党。所以不能在朝廷立足,一生外放为官,但是无论他在杭州或是密州期间,都能重民生,修水利,兴利除弊,为民勤政。

  古密州当时四周有城墙,在北城墙上,筑有一屋,东坡先生常巡视城事后在此小憩,当时此台的名字叫“北台”。苏轼在密州执政期间对北台情有所钟,增建了楼宇并且给与了修葺,成为一处登高观景之处。

  为何东坡要请调密州呢?因为当时他的弟弟苏辙在济南为官,他们兄弟情深,苏东坡要靠近他的弟弟,就这样来到了密州,苏辙也是一位诗人,虽文不及其兄,但官阶高出其兄,在宋哲宗年代最终做了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

  北台修葺已毕,苏辙应其兄之请,欣然为其命名,受庄子名句“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影响,将北台,命名为“超然台”,从此为古密州留下一处胜景,千古流芳。

  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中秋,苏东坡在超然台与好友饮酒赏月,酒后提笔作诗,写下千古名诗《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密州还写下了许多诗词,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非常出名的一首诗,但是这一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最为著名。这首易懂不难读,所以传诵极久极广,成为中秋之际众多世人念诵的佳句。

  苏轼在密州不仅写下了这首名诗,同时也写了一篇《超然台记》,此记反映了苏轼在被贬期间,自舒其胸,自寻其乐的心程之路。《超然台记》的起头是这样写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薄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什么叫超然?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再简单的景物,再简单的食物,只要你乐在其中,就其乐无穷。

  人们常说“富在于心,乐在于心”,若心有所贪,富而不富,乐而不乐。

  
看过“名家写苏轼的散文”的人还看:

1.关于写苏轼的散文

2.描写苏轼的散文

3.苏轼散文赏析

4.名家写山水的散文有哪些

5.高中苏轼文章

4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