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农村生活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关于农村生活的散文篇1:农村生活的回想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小时候不好好吃饭,常听大人说这样的话:吃得多,疤得多,上到地里打得多。我觉得这话很有意思,就把它吊在嘴上,没迟没早的当口歌念。特别是吃饭时,念得更凶。大人就骂我,说滚!

  农村人说,话粗理端。细细想来,从吃饭到疤屎,再到上到地里,那是一个自自然然的非常良性的循环过程。正是这个过程,形成了农村人的非常生态的生活方式。

  总是忙不完的农活,收时种时,农活也重,农村人的饭量一般比较大,一顿吃三四个馍是常事。有饭量特别大的,蹲到馍笼跟前,不大一会一件子馍就没了。大人饭量大了干起活来有劲;小孩肯吃长得壮实。那时候农村虽穷,常缺吃的,可农村人永都不嫌人吃得多,只怪自己种地没本事,打得粮食不多,过日子没计划,攒得粮食不够。据说,我们村上的财东家过去顾伙计是要考试的。发给伙计一个盆子,能吃三盆子饭算及格,四盆子良好,五盆子就是优秀了。一两盆子的走人。不是财东家大方,而是他们精到。饭是庄稼汉的本钱么,给伙计吃美,伙计的情绪高涨,把农活当事,庄稼肯定长的好。财东家掌柜的经常扎个卷烟袋站在地头看长势。他们的庄稼总是在村上挑着稍儿,打的粮食也多得多。财东家人还有一种心理,说给伙计们吃得再多,还是疤到咱的地里了。有个笑话说,一个穷人来到一位很有气魄的财东家门口讨饭,家人却不肯施舍。东家出来,训家人说,咋不给呢?给,多给些,他吃了还不是疤在咱家的地里了?这穷人很生气,心说这狗日的咋恁吝人,拧屁股走了。他沿门乞讨,走了三天三夜,觉得要疤,就到一个很僻静的田块大便。事毕一问,还是疤在了那吝人的财东家的地里了。人家还告诉他,那财东过日子忒扎实!

  啊,即确,农村人对他们那种生态式的生存方式实在是有一番经营之策的。城里人吃呀喝呀用呀的,都是用钱买。农村人一年到头有时见不到一分钱,生活照样过的有滋有味。吃的是自家种的粮食和菜,喝的是自家院子里打的那井水,用的基本是自己亲手做的,房是打土墙、土坯盖的,炕和锅台也全是土质的。还有那桌椅板凳、坐塌,看起来有点笨拙,却结实耐用,一辈传一辈的用下去了。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这话多逗。农村人説话实在办事实在,因为他们过日子很实在,其实也不乏幽默。

  早先,城里人以为农村人不讲卫生。其实他们不懂农村人的卫生是靠生态调节着的。比如,农村人说,扫帚响,粪堆长。当然农村屋里都是土地面,所以家家有“打扫清除”的传统习惯。屋里人早晨起来先扫地。从后院扫到前门口,然后用扫帚一拨,垃圾连土就进了旱圏,和牛粪沤在一起,变成优质肥料。农家都有后院。后院就是茅房。比如说,我去后院,就是说他要到茅房方便一下。后院实际上是女人的厕所。里头经常堆着一堆干净的土。大小便一毕,立即用土盖了。粪土粪土,粪离不开土。粪土沤在一起,粪堆就高了。谁家会不会过日子,日子过得好不好,就看屋里收拾得干净不干净,就看门口的粪堆高不高。农村人倒笑话城里人,说再干净肚子里还不是一包屎。因为农村人讲究的是让屎变成粪,把粪变成粮食,既不污染环境又保证食物的生态安全。农村人的生活方式看似落后,实则充满了生态逻辑,也不乏科学道理。

  我在农村生活的那几年岁月,常常浮现在眼前,也总是回味无穷。

  关于农村生活的散文篇2:农村生活的记忆

  我虽然出生在农村,但那是个铁路的小火车站。在真正农村生活,只有两次。一次是在“社交运动中”,在农村搞社教当工作队员。那次虽在农村,但是没做农活,是工作队的一个副组长。真正做农民是在毕业后,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是实打实的干农活、当社员,整整干了一年的农活、当了整整一年的农民。

  那年刚毕业分配到一个县城,一共有60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分两个点到后头公社去劳动锻炼。我们点是在一个叫做“王大院”大名叫做“红光”的大队,,有30多人。另一伙到八百垧的大队,也是30多人。我们当时是拿工资,但却不交伙食费,就算用劳动“交伙食费”。我当时是头儿,有两个副手,那时叫做勤务组,我是组长,两个副组长。那些人基本都是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南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哈师大)、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现在的齐齐哈尔大学)、肇东师范学校等学校的毕业生,记得那是在春节之后到达的。

  我们在没出发之前,就开了动员会。大意是要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劳动,要尊敬当地的社员,向他们好好学习,接受再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我们到达的时候,农村已经开始搞备耕了。我们刚开始劳动时,男同学主要是刨粪、往地里送粪,跟着车装粪、卸粪。“种地不上粪,全是瞎胡混”,那个年代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刨粪是个力气活,不能着急,得先打出个镐眼,再把镐眼刨深,然后一鎬镐地震,才能刨出大块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着急反而不行。天气虽然还很冷,也是汗流夹背的。女同学主要是选种子、扒麻、和搓苞米,选种子之类的活,从劳动强度上说那要轻得多。

  我们住宿在老乡家,吃饭有自己的伙食点,生产队给弄来玉米面、白面、苞米餷子、小米等粮食,菜就是大罗卜、大白菜、土豆。后来就是大豆腐、干豆腐、粉条之类的。做饭是轮流做,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会做饭,就派会做的同学贴班。记得蒸馒头他们都弄不好,我就给他们做示范,把发好的面先使上碱,揉好后,弄一块先在炉子上烙烙试试,看看起不起。要是起来了,就上屉蒸。结果一锅又白又渲的大馒头让大家惊喜不已。

  到了清明左右,我们开始到包米地去刨楂子。那时的地也就刚化了不深。把锹头(磨得很锋利,带半尺左右的短杆)绑在一米半左右的锹杆上,再用绳子镖好,咔、咔、咔,走一步刨一下(苞米槎子距离差不多正是一小步)。一垄一垄地刨。然后弄到一起,等分给的农户往家拉,做柴禾。

  到了耥地的时候,我们主要是把已经融化的土粪用锹扬开,然后社员们赶着马犁耥地起垄,备耕也就算是完成了。我觉得这耥地很有意思,不过是用一只臂不变距地支着犁把杆,形成一个等距离。耥出的垄自然就直。我好奇地试了试,也还行。

  谷雨前后,开始种“大田”了。所谓“大田”,就是黄豆、谷子、玉米、高粱、糜子之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能干的活主要是种玉米,三人一组,一个刨垵(就是用刨楂子的刨镐刨坑),一个施肥(用手把土粪抓到垵里)一个撒籽(一垵四五粒玉米籽)和埋土(埋上土后,还要踩一脚,就是踩格子防旱,以防不出苗)。这样分工,是合理的。劳动强度都差不多。点籽的最轻,可是得埋垵踩格子。抓把粪的除了往垵里撒,还要到粪堆去收装粪,也轻快不着。

  至于耲黄豆、耲高粱、耲谷子、耲黄豆,除了我们能踩踩格子,一般用不着我们。但在选种的时候,那是少不了我们的。因为那几种大田的耲种很关键,都是马拉农机具弄,我们的水平不行。

  “芒种开了铲”,到了芒种前后,我们就开始铲地了。看到那绿油油的秧苗,就像是看到了一颗颗新的生命在茁壮成长一样,心里充满了喜欢、怜爱、和寄托。

  时光虽已过去了,但那段生活却在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特别是那些质朴而热情的好多农民,他们的形象也永远印在了脑海里。50来年了,王德朴、王德志、王耀明、姚洪生、孟庆昌……

  他们的形象到现在依然在我的脑海鲜活着。总想有机会再到那里去看看,但终于也没有成行,就写篇文章回忆一下吧,也算是一种纪念。

  关于农村生活的散文篇3:农村

  我总觉得城市的生活不如农村充满乐趣,城市的孩子没有农村的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童年。农村生活中,总能有很多变化多彩的趣事,虽然没有玩具,却有一串串真诚的笑容;虽然没有电脑,却有辛勤劳动的人民。

  每个暑假的时候,我都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七八月份的时候,天气很热,农村却还是忙着为玉米的成长施肥除草。每次回去,我都会跟着爷爷奶奶学习种地,除草,撒化肥的技巧。

  伴着丰收的希望,物品和他们一起参加辛勤的劳作,身体上流着汗,心里却充满了喜悦和兴奋。

  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帮着爷爷奶奶给玉米施肥。因为我掌握了施肥的技巧。首先,看风向,确定完风向之后,把化肥就抛洒到空中,往下一直弄下去,就方便又快捷。

  其实我还很喜欢忙收季节,也就是收麦子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很开心,因为麦子是很“可恶”的,害的我“半死不活”。天气太热了,我看见麦子就像看见敌人一样,把镰刀一挥,两只手上带着手套,,因为麦子上有很多小小的“针”。扎到皮肤里会非常的疼。因此就会出现六月天带手套的奇怪现象。

  有时候,和家人一直要劳动到晚上八点多才能吃晚饭,家家户户都开了灯,大家都在吃完饭后为第二天的干活准备馒头,水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会有充足的体力来丰收粮食啦!

  其实,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我也是很好懂的,经历也很旺盛,在帮助家人农收农忙的间隙,我还会骑着自行车给家人送饭送水,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很有成就感。

  这就是我的乐趣,还好吧,哪天你有机会了,也可以和我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农村,去品味一下城里孩子很难体会的乐趣。

  

29507